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 | 第13-15页 |
1.2.1 尾矿废弃地植被恢复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植被恢复对矿山废弃地的影响 | 第14页 |
1.2.3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保水剂研究 | 第15-17页 |
1.3.1 保水剂的应用 | 第15页 |
1.3.2 保水剂的主要功能 | 第15-16页 |
1.3.3 保水剂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 第16-17页 |
1.3.4 保水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7页 |
1.4 有机肥研究 | 第17-18页 |
1.4.1 有机肥的作用 | 第17页 |
1.4.2 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7页 |
1.4.3 有机肥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 矿山废弃地植被修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5.1 客观问题 | 第18页 |
1.5.2 经济问题 | 第18-19页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环境 | 第19页 |
2.1.2 气候状况 | 第19-20页 |
2.1.3 地貌与土壤 | 第20页 |
2.1.4 植被特征 | 第20页 |
2.1.5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2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2.1 不同改良措施对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2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物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的研究 | 第21页 |
2.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3.2 土样采集 | 第24页 |
3.3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24页 |
3.4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第24-25页 |
3.5 种子保活情况的统计 | 第25页 |
3.6 植物生长情况调查方法 | 第25页 |
3.7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8页 |
4.1 不同改良措施对铁尾矿基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6-32页 |
4.1.1 尾矿基质密度的变化 | 第26-27页 |
4.1.2 尾矿基质自然含水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4.1.3 尾矿基质持水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4.1.4 尾矿基质孔隙度的变化 | 第30-32页 |
4.2 不同改良措施对铁尾矿基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2-41页 |
4.2.1 尾矿基质pH值的变化 | 第32-33页 |
4.2.2 尾矿基质有机质的变化 | 第33-34页 |
4.2.3 尾矿基质氮含量的变化 | 第34-36页 |
4.2.4 尾矿基质磷含量的变化 | 第36-38页 |
4.2.5 尾矿基质钾含量的变化 | 第38-41页 |
4.3 不同改良措施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 第41-46页 |
4.3.1 紫花苜蓿保存情况 | 第41-42页 |
4.3.2 紫花苜蓿株高 | 第42页 |
4.3.3 紫花苜蓿地径 | 第42-43页 |
4.3.4 紫花苜蓿根长 | 第43-44页 |
4.3.5 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 | 第44-45页 |
4.3.6 紫花苜蓿地下生物量 | 第45-46页 |
4.4 不同改良措施对紫穗槐生长的影响 | 第46-52页 |
4.4.1 紫穗槐保存情况 | 第46-47页 |
4.4.2 紫穗槐株高 | 第47-48页 |
4.4.3 紫穗槐地径 | 第48-49页 |
4.4.4 紫穗槐根长 | 第49-50页 |
4.4.5 紫穗槐地上生物量 | 第50-51页 |
4.4.6 紫穗槐地下生物量 | 第51-52页 |
4.5 不同改良措施对二月兰生长的影响 | 第52-58页 |
4.5.1 二月兰保存情况 | 第52-53页 |
4.5.2 二月兰株高 | 第53-54页 |
4.5.3 二月兰地径 | 第54-55页 |
4.5.4 二月兰根长 | 第55页 |
4.5.5 二月兰地上生物量 | 第55-56页 |
4.5.6 二月兰地下生物量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