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25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渤海国五京制的渊源与早期都城考 | 第26-43页 |
第一节 渤海国五京制渊源考辨 | 第26-30页 |
一、五京制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28页 |
二、渤海国五京制来源于唐的五京制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渤海建国之地探析 | 第30-43页 |
一、城山子山城说之质疑 | 第32-34页 |
二、城子山山城说之合理性 | 第34-36页 |
三、渤海“旧国”考 | 第36-37页 |
四、渤海国早期都城的判定 | 第37-38页 |
五、渤海国早期都城城址考辨 | 第38-40页 |
六、关于中京显德府所在地的相关问题 | 第40-43页 |
第二章 渤海国五京设置与疆域发展关系 | 第43-64页 |
第一节 渤海国的疆域 | 第43-52页 |
一、渤海国的建立 | 第43-44页 |
二、渤海国的南界与东界 | 第44-46页 |
三、渤海国的北部疆域 | 第46-47页 |
四、渤海国占有辽东考 | 第47-52页 |
第二节 渤海国五京的设置时间与城址判定 | 第52-56页 |
一、渤海国五京的设置时间 | 第52-53页 |
二、五京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 第53-56页 |
第三节 渤海国的五京与控制能力 | 第56-64页 |
一、疆域变化导致的空间权衡 | 第56-58页 |
二、首领制与渤海国的地方统治方式 | 第58-60页 |
三、五京对疆域的控制 | 第60-64页 |
第三章 渤海国五京与经济地理的关联 | 第64-95页 |
第一节 渤海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分布特征 | 第64-76页 |
一、渤海国疆域范围内的经济状况 | 第65-67页 |
二、渤海国经济地理格局 | 第67-75页 |
三、渤海国经济地理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渤海国交通地理格局及特征 | 第76-93页 |
一、渤海国交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基础 | 第77-81页 |
二、渤海国交通线路的分布 | 第81-90页 |
三、渤海国交通格局的地理学特征 | 第90-93页 |
第三节 关于渤海五京与经济地理的思考 | 第93-95页 |
第四章 渤海国五京城市空间形态 | 第95-121页 |
第一节 渤海国上京城的空间形态 | 第95-104页 |
一、渤海上京城的三重城特征 | 第96-98页 |
二、上京城的中轴对称与方格网络街道系统 | 第98-100页 |
三、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空间分离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渤海国中京、东京、南京的空间形态 | 第104-112页 |
一、中京显德府的空间形态 | 第104-108页 |
二、东京龙原府的空间形态 | 第108-111页 |
三、南京南海府的空间形态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渤海五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比较 | 第112-121页 |
一、五京城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基本一致 | 第112-115页 |
二、五京功能的不同导致城址形制与规模的差异 | 第115-121页 |
第五章 渤海国定都与迁都的原因分析 | 第121-143页 |
第一节 显州为都的基础与时间分析 | 第122-124页 |
一、显州为都的基础 | 第122页 |
二、显州为都的时间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渤海迁都上京及与安禄山结盟的可能性探析 | 第124-129页 |
一、上京城为都的基础 | 第125-126页 |
二、经略北方的需求促使统治者迁都上京 | 第126-127页 |
三、渤海与安禄山势力结盟的可能性分析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渤海迁都东京龙原府及与日本关系变化的考察 | 第129-139页 |
一、迁都东京龙原府的内、外缘由 | 第130-133页 |
二、迁都龙原府前后渤海与日本交往的变化 | 第133-135页 |
三、定都龙原府期间渤、日结盟构想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135-137页 |
四、复迁上京龙泉府的缘由 | 第137-139页 |
第四节 渤海国都城迁移的驱动机制探析 | 第139-143页 |
一、驱动渤海国都城迁移的支持性要素分析 | 第139-140页 |
二、驱动渤海国都城迁移的需求性要素分析 | 第140-141页 |
三、驱动渤海国都城迁移的推动性要素分析 | 第141页 |
四、渤海国都城迁移的驱动机制 | 第141-143页 |
结语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1页 |
后记 | 第161-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