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制度完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论 | 第12-19页 |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二)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二、破产重整制度及破产重整计划基本理论 | 第19-30页 |
| (一) 破产重整制度概述 | 第19-21页 |
| 1. 破产重整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9-20页 |
| 2. 破产重整制度的含义 | 第20-21页 |
| (二) 破产重整计划概述 | 第21-22页 |
| 1. 破产重整计划的概念 | 第21页 |
| 2. 破产重整计划的特征 | 第21页 |
| 3. 破产重整计划的功能 | 第21-22页 |
| (三)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概述 | 第22-26页 |
| 1.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概念 | 第22页 |
| 2.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制定 | 第22-24页 |
| 3.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表决 | 第24-25页 |
| 4.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批准 | 第25-26页 |
| (四)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区别 | 第26-30页 |
| 1.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草案 | 第27页 |
| 2. 股东权利的保护 | 第27-28页 |
| 3. 重整计划草案的会商机制 | 第28页 |
| 4. 行政干预下的重整计划 | 第28-30页 |
| 三、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30-43页 |
| (一)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制定的主要问题 | 第30-35页 |
| 1. 制定模式单一 | 第30-31页 |
| 2. 申请延长期限理由不明确 | 第31-35页 |
| (二)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表决的主要问题 | 第35-39页 |
| 1. 中小股东表决权受限 | 第35-36页 |
| 2. 表决前分组规则缺失 | 第36-38页 |
| 3. 信息披露缺失 | 第38-39页 |
| (三)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批准的主要问题 | 第39-43页 |
| 1.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批准的实务 | 第39-40页 |
| 2. 正常批准的规则不明确 | 第40-41页 |
| 3. 强制批准中法院自由裁量权过大 | 第41-42页 |
| 4. 过多的行政干预 | 第42-43页 |
| 四、西方发达国家相关制度及借鉴 | 第43-51页 |
| (一)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制度 | 第43-47页 |
| 1. 美国 | 第43-45页 |
| 2. 日本 | 第45-46页 |
| 3. 英国 | 第46-47页 |
| (二) 西方发达国家的破产重整计划制度对我国借鉴 | 第47-51页 |
| 1. 完善债权人分组 | 第47-48页 |
| 2. 资不抵债时对股东表决权的限制 | 第48-49页 |
| 3. 限制法院公权力 | 第49-51页 |
| 五、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51-60页 |
| (一) 完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制定法律制度 | 第51-53页 |
| 1. 矫正制度及引入多元制制定主体模式 | 第51-52页 |
| 2. 明确延长制定期限的规定 | 第52-53页 |
| (二) 完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表决法律制度 | 第53-57页 |
| 1. 丰富及完善投票方式 | 第53-54页 |
| 2. 完善分组表决前规则 | 第54-55页 |
| 3. 完善信息披露主体、内容 | 第55-57页 |
| (三) 完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中批准法律制度 | 第57-60页 |
| 1. 明确正常批准的规则 | 第57-58页 |
| 2. 限制法院的强制批准权利 | 第58-59页 |
| 3. 限制行政干预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一) 专著类 | 第63-64页 |
| (二) 期刊、论文类 | 第64-66页 |
| (三) 外文类 | 第66-67页 |
| (四) 其他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