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 创新点 | 第19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国内外实践 | 第21-27页 |
(一)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国外的实践 | 第21-23页 |
1. 英国 | 第21页 |
2. 美国 | 第21-22页 |
3. 日本 | 第22页 |
4. 加拿大 | 第22-23页 |
(二)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国内的实践 | 第23-27页 |
1. 我国的实践历程 | 第23-24页 |
2. 我国的立法现状 | 第24-27页 |
二、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27-39页 |
(一)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概述 | 第27-31页 |
1. PPP模式的概念 | 第27-28页 |
2.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内涵 | 第28-29页 |
3.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类型 | 第29-31页 |
(二)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与普通PPP模式的异同 | 第31-33页 |
1.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与普通PPP模式的共同点 | 第31-32页 |
2.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与普通PPP模式的区别 | 第32-33页 |
(三)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3-39页 |
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3-35页 |
2. 利益平衡理论 | 第35-36页 |
3. 博弈论 | 第36-39页 |
三、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法律关系解析 | 第39-55页 |
(一)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参与主体 | 第39-41页 |
1. 政府主体 | 第39-40页 |
2. 社会资本主体 | 第40页 |
3. 融资方 | 第40页 |
4. 项目公司 | 第40-41页 |
5. 其他参与方 | 第41页 |
(二)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主体间的法律关系性质分析 | 第41-43页 |
1. 政府方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 第42页 |
2. 政府方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 第42-43页 |
3. 其他参与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 | 第43页 |
(三)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不同阶段主体的权利义务分析 | 第43-55页 |
1. 案例介绍 | 第44-45页 |
2.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合作伙伴选择阶段主体的权利义务 | 第45-48页 |
3.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建设阶段主体的权利义务 | 第48-51页 |
4.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运营阶段主体的权利义务 | 第51-52页 |
5.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移交阶段主体的权利义务 | 第52-55页 |
四、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法律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63页 |
(一)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55-58页 |
1. 政府角色界定不清晰 | 第55-56页 |
2. 参与主体类型不完整 | 第56-58页 |
(二)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主体的权利义务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58-60页 |
1.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主体的权利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2.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主体的义务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三)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合同的模式类型选择障碍 | 第60-63页 |
五、对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法律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完善 | 第63-71页 |
(一) 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参与主体的设计 | 第63-65页 |
1. 完善政府角色定位 | 第63页 |
2. 其他参与主体的完善 | 第63-65页 |
(二) 完善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设置 | 第65-69页 |
1. 参与主体间权利义务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 第65-66页 |
2. 完善行政优先权 | 第66页 |
3. 明确政府的权利义务 | 第66-67页 |
4. 明确其他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 | 第67-68页 |
5. 土地使用权的完善 | 第68-69页 |
(三) 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合同的模式类型选择建议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