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1.1 植物转录因子及其结构 | 第9-14页 |
1.1.1 bZIP家族转录因子 | 第10页 |
1.1.2 WRKY家族转录因子 | 第10-11页 |
1.1.3 NAC家族转录因子 | 第11-12页 |
1.1.4 MYB家族转录因子 | 第12-13页 |
1.1.5 DREB家族转录因子 | 第13-14页 |
1.2 ERF家族转录因子 | 第14-16页 |
1.2.1 植物AP2/ERF类转录因子信号的转导 | 第15-16页 |
1.2.2 ERF转录因子的作用 | 第16页 |
1.3 NF-Y家族转录因子 | 第16-19页 |
1.3.1 NF-Y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1.4 本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转基因技术 | 第19页 |
1.4.2 亚细胞定位技术 | 第19页 |
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9页 |
1.4.4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9-20页 |
1.4.5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5.1 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GmERF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 | 第22-38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菌株和载体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及所需试剂盒 | 第22-23页 |
2.1.4 培养基和各种缓冲液的配置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大豆材料的处理以及RNA提取 | 第24-25页 |
2.2.2 cDNA的合成 | 第25页 |
2.2.3 GmERF2基因的扩增以及片段回收 | 第25-26页 |
2.2.4 克隆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第26页 |
2.2.5 菌液PCR检测 | 第26-27页 |
2.2.6 质粒的提取 | 第27页 |
2.2.7 实时定量PCR | 第27-28页 |
2.2.8 亚细胞定位 | 第28-29页 |
2.2.9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共转化 | 第29页 |
2.2.10 BiFC互做验证 | 第29页 |
2.2.11 IPTG诱导蛋白原核表达 | 第29-30页 |
2.2.12 农杆菌GV3101的转化 | 第30页 |
2.2.13 拟南芥的种植 | 第30页 |
2.2.14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2.2.15 转GmERF2拟南芥抗性鉴定 | 第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3.1 GmERF2基因的克隆与解析 | 第31-32页 |
2.3.2 GmERF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2-33页 |
2.3.3 GmERF2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3-34页 |
2.3.4 GmERF2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34-35页 |
2.3.5 GmERF2基因酵母双杂交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GmNF-YC5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 | 第38-4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GmNF-YC5基因结构分析 | 第38页 |
3.1.3 GmNF-YC5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38页 |
3.1.4 GmNF-YC5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8页 |
3.1.5 GmNF-YC5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2.1 GmNF-YC5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 第38-39页 |
3.2.2 GmNF-YC5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39页 |
3.2.3 GmNF-YC5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39-40页 |
3.2.4 GmNF-YC5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0页 |
3.2.5 GmNF-YC5基因的功能鉴定 | 第40-42页 |
3.3 讨论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