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常规直流输电系统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第11-12页
        1.2.2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第12-13页
    1.3 电缆故障测距方法综述第13-16页
        1.3.1 行波测距方法第14页
        1.3.2 故障分析法第14页
        1.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故障测距第14-15页
        1.3.4 应用GPS的双端故障测距第15页
        1.3.5 基于小波分析法的故障测距第15-16页
        1.3.6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故障测距第16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直流输电系统的建模第18-38页
    2.1 VSC-HVDC系统的建模第18-26页
        2.1.1 VSC-HVDC的结构与原理第18-22页
        2.1.2 VSC-HVDC的参数设计与建模第22-26页
    2.2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建模第26-34页
        2.2.1 LCC-VSC的结构与原理第27-29页
        2.2.2 VSC-LCC的结构与原理第29-31页
        2.2.3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参数设计与建模第31-34页
    2.3 直流电缆线路第34-37页
        2.3.1 电缆的结构第34-36页
        2.3.2 电缆绝缘老化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分析第38-59页
    3.1 VSC-HVDC输电线路故障分析第38-50页
        3.1.1 短路故障第38-44页
        3.1.2 断路故障第44-47页
        3.1.3 雷电波入侵故障第47-50页
    3.2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输电线路故障分析第50-58页
        3.2.1 短路故障第50-55页
        3.2.2 断路故障第55-56页
        3.2.3 雷电波入侵故障第56-58页
    3.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故障测距研究第59-77页
    4.1 行波传播特性分析第59-62页
        4.1.1 行波产生的原理第59-60页
        4.1.2 行波的相模变换第60-62页
    4.2 行波测距的基本原理第62-65页
        4.2.1 单端行波测距原理第62-64页
        4.2.2 双端行波测距原理第64-65页
    4.3 基于双端暂态量的单端行波测距方法第65-67页
        4.3.1 基于双端暂态量的单端行波测距原理第65-66页
        4.3.2 判断故障发生位置第66页
        4.3.3 故障测距流程图第66-67页
    4.4 神经网络算法对故障进行分类第67-70页
        4.4.1 样本的选取第67页
        4.4.2 隐含层数的确定第67-68页
        4.4.3 神经网络的训练第68-69页
        4.4.4 故障分类的验证第69-70页
    4.5 数学形态学的测距原理第70-72页
        4.5.1 数学形态学原理第70页
        4.5.2 形态学滤波第70-71页
        4.5.3 形态学梯度变换第71-72页
    4.6 基于数学形态学算法仿真第72-76页
    4.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测距第77-85页
    5.1 LCC-VSC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测距第77-80页
    5.2 VSC-LCC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测距第80-83页
    5.3 混合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结果第83-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状静脉窦频率特点与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基于Android Hook定制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