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5-19页 |
1.1 构造、断裂特征 | 第15页 |
1.2 储集层特征 | 第15-17页 |
1.2.1 储集层岩性特征 | 第15页 |
1.2.2 储集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15页 |
1.2.3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1.2.4 润湿性 | 第16页 |
1.2.5 沉积微相划分与特征描述 | 第16-17页 |
1.2.6 砂体分布特征 | 第17页 |
1.2.7 储集层裂缝特征 | 第17页 |
1.3 流体性质 | 第17-18页 |
1.3.1 原油性质 | 第17页 |
1.3.2 地层水性质 | 第17页 |
1.3.3 油层压力和油层温度 | 第17-18页 |
1.4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低渗透储层分类研究 | 第19-23页 |
2.1 中低渗储层分类标准建立与结果评价 | 第19-20页 |
2.2 储层分类方法确立 | 第20-23页 |
2.2.1 交会图储层分类 | 第20-21页 |
2.2.2 多元回归储层分类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水淹机理实验分析 | 第23-41页 |
3.1 多矿化度岩电实验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3.1.1 多矿化度岩电实验样品和实验流体 | 第23页 |
3.1.2 多矿化度岩电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23-24页 |
3.1.3 多矿化度岩电实验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3.2 油驱水和水驱油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3.2.1 实验岩心样品和实验流体 | 第27页 |
3.2.2 实验方法步骤及过程 | 第27-28页 |
3.2.3 油驱水、水驱油岩电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3.2.4 地层原始条件下的油水饱和度计算 | 第32-33页 |
3.3 相对渗透率和电阻率联测实验 | 第33-38页 |
3.3.1 实验样品 | 第33页 |
3.3.2 油水相对渗透率测定方法和步骤 | 第33-35页 |
3.3.3 相对渗透率和电阻率联测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3.4 含油性与物性、电性的关系 | 第38-41页 |
3.4.1 含油性与储层物性关系 | 第38-39页 |
3.4.2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水淹层测井识别和解释 | 第41-49页 |
4.1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41-42页 |
4.1.1 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41页 |
4.1.2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41-42页 |
4.2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 第42-47页 |
4.2.1 水淹层解释交会图版建立 | 第42-44页 |
4.2.2 孔隙度-电阻率测井曲线重叠法识别水淹层 | 第44-47页 |
4.3 典型井水淹层识别与解释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注水适应评价实验研究 | 第49-63页 |
5.1 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变化 | 第49-55页 |
5.1.1 实验样品与方法 | 第49页 |
5.1.2 孔隙流压降压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 | 第49-53页 |
5.1.3 升压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5.1.4 常规开采和超前注水条件下渗透率变化分析 | 第54-55页 |
5.2 孔隙度、孔喉半径和配位数变化 | 第55-59页 |
5.2.1 常规开采降压过程中的岩心孔喉参数和孔隙流体压力关系 | 第55-56页 |
5.2.2 超前注水升压过程中的岩心孔喉参数和孔隙流体压力关系 | 第56-59页 |
5.3 注水驱油实验 | 第59-63页 |
5.3.1 相对渗透率测定 | 第59-60页 |
5.3.2 水驱油实验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