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长沙渔人码头项目的实践 | 第12页 |
1.1.2“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与“城市复兴”行为的兴起 | 第12页 |
1.1.3 城市竞争 | 第12-13页 |
1.1.4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3页 |
1.1.5 旧工业区改造行为在我国的兴起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产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13-14页 |
1.2.2 旧工业区更新理论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5.1 城市旧工业区 | 第16页 |
1.5.2 空间生产 | 第16-17页 |
1.5.3 文化消费 | 第17页 |
1.5.4 中心地 | 第17页 |
1.5.5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7页 |
1.6 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介绍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6.1 研究取向 | 第17-2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7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21-24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7.2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2 城市旧工业区改造项目调研 | 第24-42页 |
2.1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 第24-32页 |
2.1.1 项目的背景及周边环境 | 第24-25页 |
2.1.2 设计思路及手法运用 | 第25-28页 |
2.1.3 空间产业的组织 | 第28-29页 |
2.1.4 改造前后对比 | 第29-30页 |
2.1.5 调研总结 | 第30-32页 |
2.2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 | 第32-39页 |
2.2.1 项目背景及周边环境 | 第32-34页 |
2.2.2 设计策略与手法 | 第34-37页 |
2.2.3 空间产业的组织 | 第37-38页 |
2.2.4 改造前后对比 | 第38-39页 |
2.3 调研的分析及研究 | 第39-42页 |
2.3.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第39-40页 |
2.3.2 调研对象的分析 | 第40-41页 |
2.3.3 问题的归纳 | 第41-42页 |
3“空间生产理论”与旧工业区的改造 | 第42-54页 |
3.1 空间生产理论 | 第42-44页 |
3.2“空间生产”理论的实践—文化消费空间 | 第44-46页 |
3.2.1 文化消费的构成要素 | 第44-46页 |
3.2.2 再探调研项目 | 第46页 |
3.3 长沙渔人码头项目 | 第46-51页 |
3.3.1 项目背景及基地情况 | 第46-48页 |
3.3.2 项目设计手法解析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4 城市空间结构和旧工业区改造 | 第54-66页 |
4.1“中心地”理论 | 第54-56页 |
4.1.1“杜能圈”模型 | 第54-56页 |
4.1.2“克里斯塔勒”模型 | 第56页 |
4.2 中心地与旧工业区改造 | 第56-60页 |
4.2.1 中心地的变化 | 第56-57页 |
4.2.2 空间生产视角下经济学的引入 | 第57页 |
4.2.3 中心地理论的经济学抽象 | 第57-58页 |
4.2.4 新中心地产生的经济学解释 | 第58-60页 |
4.3 新模型与新中心地的出现 | 第60-65页 |
4.3.1 基于竞争的新的供需模型 | 第60-62页 |
4.3.2 市场的分解与新产品种类的出现 | 第62-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旧工业区改造的合理定位 | 第66-78页 |
5.1 中心地结构的梳理 | 第66-68页 |
5.2 长沙渔人码头项目的探索 | 第68-75页 |
5.2.1 问题的归纳 | 第68页 |
5.2.2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 | 第68-72页 |
5.2.3 调查结果统计 | 第72-75页 |
5.3 项目总结 | 第75-78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旧工业区改造项目的宏微观关系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4页 |
B. 长沙居民文化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第84-88页 |
C. 论文修改说明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