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4-19页 |
1.2.1 快速城市生活节奏引发亟待解决的人群健康问题 | 第15-16页 |
1.2.2 自然环境及城市绿地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 第16-18页 |
1.2.3 构建人群健康主题的城市绿地系统极其重要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1.4.1 人群健康 | 第20-21页 |
1.4.2 城市绿地 | 第21页 |
1.4.3 城市绿地系统 | 第21-22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2 基础研究 | 第26-50页 |
2.1 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理论模型 | 第26-31页 |
2.1.1 自然环境的健康恢复理论 | 第26-29页 |
2.1.2 空间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 第29-31页 |
2.2 城市绿地影响人群健康的研究回顾 | 第31-33页 |
2.2.1 国外研究回顾 | 第31-32页 |
2.2.2 国内研究回顾 | 第32-33页 |
2.3 国内外城市绿地规划相关案例借鉴 | 第33-50页 |
2.3.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案例借鉴 | 第33-40页 |
2.3.2 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借鉴 | 第40-46页 |
2.3.3 本文对案例实践的借鉴 | 第46-50页 |
3 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健康功能 | 第50-68页 |
3.1 人群的健康需求分析 | 第50-55页 |
3.1.1 个体健康的需求调查 | 第50-52页 |
3.1.2 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 | 第52-53页 |
3.1.3 改善人群健康的措施 | 第53-55页 |
3.2 城市绿地的健康行为解析 | 第55-61页 |
3.2.1 满足健康需求的行为表征 | 第55-57页 |
3.2.2 城市绿地的健康行为类型 | 第57-61页 |
3.3 促进健康行为的城市绿地功能特征 | 第61-64页 |
3.3.1 促进健康的行为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3.3.2 行为特性的绿地功能应对 | 第62-64页 |
3.4 促进人群健康的城市绿地系统健康功能 | 第64-68页 |
3.4.1 适宜城市环境的维持功能系统 | 第65-66页 |
3.4.2 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功能系统 | 第66页 |
3.4.3 多样活动形式的承载功能系统 | 第66-68页 |
4 人群健康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要素体系 | 第68-84页 |
4.1 维持功能系统的空间要素构成 | 第69-73页 |
4.1.1 生态绿地 | 第69-70页 |
4.1.2 生态绿道 | 第70-72页 |
4.1.3 维持健康环境的绿网 | 第72-73页 |
4.2 引导功能系统的空间要素构成 | 第73-78页 |
4.2.1 公园绿地 | 第74-75页 |
4.2.2 滨水绿道 | 第75-77页 |
4.2.3 引导健康生活的绿网 | 第77-78页 |
4.3 承载功能系统的空间要素构成 | 第78-84页 |
4.3.1 广场用地 | 第78-80页 |
4.3.2 道路绿道 | 第80-82页 |
4.3.3 承载健康活动的绿网 | 第82-84页 |
5 基于人群健康的通江县绿地系统规划 | 第84-114页 |
5.1 通江县现状概况 | 第84-87页 |
5.1.1 基本现状 | 第84-86页 |
5.1.2 现状问题 | 第86-87页 |
5.2 基于人群健康的通江绿地系统规划战略 | 第87-89页 |
5.2.1 总体目标 | 第87页 |
5.2.2 核心理念 | 第87页 |
5.2.3 分层指引 | 第87-89页 |
5.3 宏观策略——维持健康环境的县域绿地系统规划 | 第89-95页 |
5.3.1 重点目标 | 第89-90页 |
5.3.2 实现途径 | 第90-91页 |
5.3.3 构建安全生态格局 | 第91-92页 |
5.3.4 构筑多样生态绿廊 | 第92-93页 |
5.3.5 营造健康生态网络 | 第93-95页 |
5.4 中观策略——引导健康生活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第95-103页 |
5.4.1 重点目标 | 第95页 |
5.4.2 实现途径 | 第95-96页 |
5.4.3 布置均衡公园体系 | 第96-98页 |
5.4.4 构建健康慢行系统 | 第98-100页 |
5.4.5 丰富绿化植物配置 | 第100-103页 |
5.5 微观策略——承载健康活动的社区绿地系统规划 | 第103-114页 |
5.5.1 重点目标 | 第103-104页 |
5.5.2 实现途径 | 第104-105页 |
5.5.3 搭建广场交往平台 | 第105-107页 |
5.5.4 重塑宜人街道场所 | 第107-109页 |
5.5.5 丰富健康活动设施 | 第109-114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4-117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6.1.2 论文探新 | 第115-116页 |
6.1.3 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附录 | 第124-127页 |
A. 附表 | 第124-127页 |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