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及防控措施效果评估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一、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污染物源解析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4-28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杏木小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28-31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8-29页 |
二、气象水文 | 第29-30页 |
三、地形地貌 | 第30页 |
四、植被与土壤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3页 |
一、土地利用状况 | 第31-32页 |
二、化肥施用水平 | 第32页 |
三、社会经济状况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一、试验设计与样点布设 | 第33-34页 |
二、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三、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农业面源污染输出特征 | 第37-62页 |
第一节 试验布设与样品采集 | 第37-40页 |
一、试验设计 | 第37-40页 |
二、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0页 |
第二节 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 第40-50页 |
一、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分布 | 第40-42页 |
二、坡耕地水土流失 | 第42-46页 |
三、水土流失量与降雨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46-50页 |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输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50-61页 |
一、坡耕地径流中面源污染物浓度与输出负荷 | 第50-54页 |
二、降雨对农业面源污染输出的影响 | 第54-57页 |
三、不同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输出的影响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源解析 | 第62-80页 |
第一节 试验布设与样品采集 | 第62-64页 |
一、试验设计 | 第62页 |
二、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定性与定量解析 | 第64-79页 |
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污染物输出负荷 | 第64-68页 |
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 | 第68-70页 |
三、基于N、O同位素的NO_3~-来源解析 | 第70-77页 |
四、基于N同位素的NH_4~+-N来源解析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垄向区田措施防控效果评估 | 第80-96页 |
第一节 试验布设与样品采集 | 第80-82页 |
一、试验设计 | 第80-82页 |
二、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82页 |
第二节 垄向区田措施面源污染防控效果 | 第82-95页 |
一、产流、产沙削减量 | 第82-85页 |
二、面源污染物减排效果 | 第85-94页 |
三、面源污染防控机理分析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植草带防控措施效果评估 | 第96-107页 |
第一节 试验布设与样品采集 | 第96-97页 |
一、试验设计 | 第96-97页 |
二、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97页 |
第二节 面源污染防控效果分析 | 第97-106页 |
一、防治水土流失 | 第97-102页 |
二、面源污染物削减效果 | 第102-105页 |
三、植草带措施面源污染防控机理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07-10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