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及轻量化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安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车身轻量化技术及主要途径 | 第14-18页 |
1.3.1 采用轻量化材料实现车身轻量化 | 第15-17页 |
1.3.2 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 | 第17页 |
1.3.3 结合现代优化方法及CAE技术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多目标优化及汽车碰撞理论 | 第20-31页 |
2.1 近似模型的理论 | 第20-25页 |
2.1.1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2.1.2 近似模型 | 第21-25页 |
2.2 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25-26页 |
2.3 汽车碰撞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26-30页 |
2.3.1 基本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2.3.2 显示积分算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电动汽车侧面碰撞安全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7页 |
3.2.1 划分网格及单元质量控制 | 第32-33页 |
3.2.2 设置属性和材料 | 第33页 |
3.2.3 部件连接 | 第33-35页 |
3.2.4 接触的定义 | 第35-36页 |
3.2.5 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3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37-41页 |
3.3.1 能量关系 | 第37-38页 |
3.3.2 整车变形对比 | 第38-39页 |
3.3.3 整车加速度对比 | 第39-40页 |
3.3.4 假人伤害响应对比 | 第40-41页 |
3.4 动力电池碰撞安全性分析 | 第41-44页 |
3.4.1 电池的安装位置 | 第41-43页 |
3.4.2 电池的安全设计 | 第43-44页 |
3.5 高压元器件碰撞安全性分析 | 第44-46页 |
3.5.1 高压元器件的布置 | 第44-45页 |
3.5.2 高压元器件的挤压 | 第45-46页 |
3.6 高压电线碰撞安全性分析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车身结构件材料优化匹配 | 第49-62页 |
4.1 车身结构件的选取 | 第49-52页 |
4.1.1 传力路径分析 | 第49-50页 |
4.1.2 能量分布分析 | 第50页 |
4.1.3 结构件变形模式分析 | 第50-52页 |
4.2 敏感度分析 | 第52-60页 |
4.2.1 试验因素水平选取 | 第52-53页 |
4.2.2 碰撞响应评价的确定 | 第53-54页 |
4.2.3 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4.2.4 车身结构件材料的灵敏度分析 | 第55-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车身侧面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62-73页 |
5.1 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 第62-64页 |
5.1.1 设计变量 | 第62-63页 |
5.1.2 约束条件 | 第63-64页 |
5.1.3 目标函数 | 第64页 |
5.2 侧面碰撞近似模型 | 第64-69页 |
5.2.1 响应面法近似模型 | 第64-66页 |
5.2.2 克里金(Kriging)法近似模型 | 第66-67页 |
5.2.3 径向基函数法近似模型 | 第67-69页 |
5.3 多目标轻量化设计的验证 | 第69-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