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大众文化概述 | 第15-24页 |
(一) 大众文化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 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16-18页 |
1. 大众媒介性 | 第16-17页 |
2. 商业赢利性 | 第17页 |
3. 流行时尚性 | 第17-18页 |
4. 娱乐消遣性 | 第18页 |
(三) 大众文化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8-21页 |
1. 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 第18-19页 |
2.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 第19-20页 |
3.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 第20页 |
4. 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 | 第20-21页 |
(四)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生成背景 | 第21-24页 |
1. 全球信息一体化浪潮 | 第21-22页 |
2.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 第22页 |
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 第22-24页 |
二、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4-34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文化环境 | 第24-25页 |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任务 | 第24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 第24-25页 |
(二) 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第25-28页 |
1. 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第25页 |
2. 提倡创新精神 | 第25-26页 |
3. 注入人性化理念 | 第26-27页 |
4. 强调文化的娱乐功能 | 第27-28页 |
(三) 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冲突 | 第28-34页 |
1. 价值观上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矛盾 | 第28-29页 |
2. 感性特征与理性的断裂 | 第29-30页 |
3. 平庸化与弘扬崇高性的矛盾 | 第30-31页 |
4. 自发性、渗透性与灌输性的矛盾冲突 | 第31-32页 |
5. 意识形态边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 | 第32-34页 |
三、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4-41页 |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4-36页 |
1.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34页 |
2. 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平衡 | 第34-35页 |
3. 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 第35页 |
4.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 第35-36页 |
5.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 第36页 |
(二)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6-41页 |
1. 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 第37-38页 |
2. 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第38-39页 |
3. 腐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 第39-41页 |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41-48页 |
(一)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 第41-42页 |
1.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 第41-42页 |
2. 坚持开放育人的理念 | 第42页 |
(二)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42-43页 |
1.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 第42-43页 |
2.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 | 第43页 |
(三)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3-45页 |
1.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43-44页 |
2. 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 第44-45页 |
(四)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 第45-48页 |
1. 借鉴大众文化的渗透式传播策略,实现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 | 第45-46页 |
2. 借鉴大众文化的开放性,实现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互动式教育”转变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