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界面增强机制及流变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4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2页
        1.2.1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应用现状及不足第16-22页
        1.2.2 聚合物改性沥青聚合物相与界面交互作用第22-23页
        1.2.3 碳纳米管在界面增强及沥青改性中应用第23-27页
        1.2.4 基于分子模拟的沥青微观结构研究第27-32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3.1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2页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复合改性沥青界面增强机制第34-70页
    2.1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第34-37页
    2.2 复合改性沥青界面增强设计第37-38页
    2.3 沥青分子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38-53页
        2.3.1 改性剂输入参数确定第38-39页
        2.3.2 基质沥青输入参数确定第39-41页
        2.3.3 动力学模拟步骤及关键表征指标第41-43页
        2.3.4 基质沥青分子模型验证第43-52页
        2.3.5 改性沥青分子模型确定第52-53页
    2.4 复合改性沥青界面粘结特性研究第53-57页
        2.4.1 碳纳米管拔出距离的影响第53-55页
        2.4.2 碳纳米管表面改性的影响第55-56页
        2.4.3 碳纳米管管壁层数的影响第56-57页
    2.5 复合改性沥青界面区分子交互作用研究第57-68页
        2.5.1 沥青四组分间交互作用第57-60页
        2.5.2 SBS与四组分间交互作用第60-63页
        2.5.3 CNTs与沥青四组分间交互作用第63-65页
        2.5.4 CNTs与SBS间交互作用第65-66页
        2.5.5 CNTs、SBS与四组分间交互作用第66-68页
    2.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3章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制备第70-79页
    3.1 试验原料第70-71页
    3.2 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原理第71页
    3.3 复合改性沥青制备流程第71-72页
    3.4 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参数研究第72-77页
        3.4.1 碳纳米管表面修饰的影响第72-73页
        3.4.2 碳纳米管/聚合物跨尺度增强工艺的影响第73-75页
        3.4.3 碳纳米管掺量的影响第75-77页
    3.5 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第77-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研究第79-107页
    4.1 试验材料及表征方法第79-84页
        4.1.1 试验材料第79页
        4.1.2 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及试验设备第79-84页
    4.2 碳纳米管与其它组分间相互作用研究第84-87页
    4.3 聚合物相特性研究第87-99页
        4.3.1 聚合物相溶胀度分析第87-93页
        4.3.2 聚合物相颗粒特性分析第93-99页
    4.4 界面特性研究第99-105页
        4.4.1 界面形貌分析第99-103页
        4.4.2 界面粘结特性分析第103-105页
    4.5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5章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研究第107-144页
    5.1 试验材料第107页
    5.2 高温流动特性研究第107-110页
        5.2.1 温度的影响第107-109页
        5.2.2 影响流动的粘滞阻力研究第109-110页
    5.3 中温动态剪切条件下粘弹特性研究第110-120页
        5.3.1 温度依赖性分析第112-113页
        5.3.2 时间依赖性分析第113-114页
        5.3.3 基于CAM的主曲线分析第114-120页
    5.4 中温小应变振荡条件下粘弹特性研究第120-127页
        5.4.1 黑斑图特性研究第120-123页
        5.4.2 Han曲线特性研究第123-125页
        5.4.3 Cole-Cole图特性研究第125-127页
    5.5 中温重复蠕变特性研究第127-131页
    5.6 低温蠕变特性研究第131-132页
    5.7 不同老化状态的流变特性研究第132-142页
        5.7.1 静态流变参数研究第133-135页
        5.7.2 动态流变参数研究第135-139页
        5.7.3 流变参数衰减的原因分析第139-142页
    5.8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6章 复合改性沥青流变特性与微观结构相关性研究第144-153页
    6.1 灰关联分析法基本原理第144-145页
    6.2 复合改性沥青静态流变参数与微观结构间关系研究第145-147页
    6.3 复合改性沥青动态流变参数与微观结构间关系研究第147-150页
    6.4 复合改性沥青界面模型第150-151页
    6.5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结论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8页
附录第168-177页
    附录一 基质沥青分子模型验证中凝胶色谱原始数据第168-169页
    附录二 基质沥青分子模型验证中核磁共振原始数据第169-170页
    附录三 基质沥青分子模型验证中红外光谱原始数据第170-171页
    附录四 淬火过程中分子模型的主要能量变化第171-175页
    附录五 分子模型的能量最小化过程第175-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77-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个人简历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的困境分析--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
下一篇:环境条件对纳米碳纤维水泥基材料压阻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