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乡村旅游转型背景下的农家乐建筑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第8-13页 |
| ·现代乡村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 第8-9页 |
|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 第9-10页 |
| ·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与特色 | 第10-12页 |
| ·婺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第14-19页 |
| ·国内外对农家乐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农家乐建筑的发展和实践 | 第15-19页 |
| ·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婺源农家乐概况 | 第22-30页 |
| ·婺源农家乐产生及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 ·婺源农家乐旅游特点 | 第23-25页 |
| ·婺源农家乐建筑分析 | 第25-29页 |
| ·婺源农家乐建筑的类型 | 第25页 |
| ·婺源农家乐建筑的特点 | 第25页 |
| ·婺源农家乐建筑的功能空间 | 第25-26页 |
| ·婺源农家乐建筑的规模 | 第26-27页 |
| ·婺源农家乐建筑的现存问题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婺源农家乐建筑设计原则 | 第30-34页 |
| ·农家乐建筑与人的和谐 | 第30页 |
| ·农家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 第30-31页 |
| ·农家乐建筑与社会的和谐 | 第31-33页 |
| ·继承历史 | 第32页 |
| ·活化地域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农家乐建筑选址与布局 | 第34-42页 |
| ·规划选址 | 第34-38页 |
| ·避免自然地质灾害 | 第34-35页 |
| ·契合婺源旅游特色 | 第35-36页 |
| ·借用优美自然环境 | 第36-37页 |
|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 第37-38页 |
| ·建筑布局 | 第38-41页 |
| ·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 ·布局方式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农家乐建筑外部环境构建 | 第42-52页 |
| ·以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外部环境营造 | 第42-48页 |
| ·营造原则 | 第43页 |
| ·具体方法 | 第43-48页 |
| ·农家乐庭院小环境建设 | 第48-51页 |
| ·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 ·设计方法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主要功能空间设计 | 第52-77页 |
| ·空间设计原则 | 第52-55页 |
| ·宜人的空间尺度 | 第52-53页 |
| ·灵活的空间布置 | 第53-54页 |
| ·完善的功能设施 | 第54页 |
| ·合理的功能分区 | 第54-55页 |
| ·便捷的交通流线 | 第55页 |
| ·主要功能空间设计 | 第55-74页 |
| ·入口空间——进农家院 | 第55-58页 |
| ·餐饮空间——吃在农家 | 第58-64页 |
| ·住宿空间——住农家房 | 第64-69页 |
| ·休闲娱乐空间——乐在农家 | 第69-71页 |
| ·经营者的居住空间 | 第71-73页 |
| ·其他空间 | 第73-74页 |
| ·功能空间的组合设计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七章 农家乐建筑造型 | 第77-90页 |
| ·造型设计原则 | 第77-80页 |
| ·建筑环境是形象创作的客观依据 | 第77-78页 |
| ·建筑功能是建筑艺术创作的基础 | 第78页 |
| ·建筑技术是形象创作的物质手段 | 第78-79页 |
| ·建筑个性是形象创作的灵魂 | 第79-80页 |
| ·建筑造型设计 | 第80-88页 |
| ·建筑风格及体量设计 | 第80-81页 |
| ·建筑造型的细节设计 | 第81-83页 |
| ·建筑的色彩与质感设计 | 第83-85页 |
| ·建筑材料及装饰设计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八章 农家乐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及其它 | 第90-95页 |
| ·室内环境的设计 | 第90-91页 |
| ·生态技术的运用 | 第91-92页 |
| ·其它 | 第92-94页 |
| ·防火 | 第92页 |
| ·防盗 | 第92-93页 |
| ·防灾 | 第93页 |
| ·遮阳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九章 工程实践探索 | 第95-102页 |
| ·项目背景 | 第95页 |
| ·基地状况 | 第95-96页 |
| ·项目设计 | 第96-101页 |
| ·整体布局 | 第96页 |
| ·交通流线 | 第96-97页 |
| ·环境设计 | 第97-98页 |
| ·建筑功能空间设计 | 第98-99页 |
| ·建筑造型设计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基本结论 | 第102-103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 ·不足之处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