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4-29页 |
2.1 孔子德性伦理思想的渊源 | 第24-25页 |
2.2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渊源 | 第25-27页 |
2.2.1 古希腊的城邦生活 | 第25-26页 |
2.2.2 古希腊德性思想的发展演变 | 第26-27页 |
2.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东西德性伦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 第27-29页 |
第3章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9-35页 |
3.1 孔子德性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29-31页 |
3.1.1 德性的核心——仁 | 第29-30页 |
3.1.2 德性的层次——圣德、仁德、凡人之德 | 第30-31页 |
3.2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内涵 | 第31-35页 |
3.2.1 善和幸福 | 第31-32页 |
3.2.2 德性的分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 | 第32-35页 |
第4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比较分析 | 第35-52页 |
4.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相同点 | 第35-38页 |
4.1.1 追求理想人格的培养 | 第35-37页 |
4.1.2 追求至上美德 | 第37页 |
4.1.3 德性本质都强调“中” | 第37-38页 |
4.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不同点 | 第38-52页 |
4.2.1 先验人性论与经验德性论 | 第38-41页 |
4.2.2 道德至上论与幸福至上论 | 第41-47页 |
4.2.3 感性体验与理性主义 | 第47-48页 |
4.2.4 自觉与自愿选择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