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汉唐间南北诗人对地域意象的不同形塑--以《乐府诗集》为中心

内容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5页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第11-17页
        1 乐府与乐府诗第11-16页
        2 地域意象第16-17页
    二 相关学术前提第17-33页
        1 乐府诗第17-23页
        2 区域文学地理第23-30页
        3 感觉文化区与地理意象第30-33页
    三 各章思路及要旨第33-35页
第二章 萧梁雅化的生活世界:《乐府诗集》中的“江南”第35-55页
    一 汉末古辞《江南》中的劳作场景第38-40页
    二 萧梁《江南弄》雅化“江南”第40-50页
        1 语言与风情第41-43页
        2 景物与人物第43-49页
        3 实写与虚指第49-50页
    三 中唐回归风土的“江南”第50-54页
        1 新的疆土第51-53页
        2 忆旧乡第53-54页
    四 结语第54-55页
第三章 南朝诗人对铜雀台的营建:《乐府诗集》中的“邺城”第55-92页
    一 文化新城的形成:曹操的邺城第56-60页
    二 简易与繁华:《三都赋》正统话语中的西晋邺城第60-63页
    三 追忆与重建:南北诗人对邺城的不同记录第63-78页
        1 追忆中的城市:南方诗人笔下的邺城第64-70页
        2 文治与武功的重建:北方诗歌里的邺城第70-78页
    四 “宫怨”与怀古:唐人的现实关怀第78-90页
        1 变化了的哀怨:奉陵主题第85-87页
        2 虚实交错的怀古主题第87-90页
    五 结语第90-92页
第四章 南方诗人摹写的仙都与鬼域:《乐府诗集》中的“泰山”第92-118页
    一 两大主题:封禅与伤逝第92-97页
        1 陆机的“泰山之吟”第92-93页
        2 谢灵运的“泰山之议”第93-97页
    二 封禅主题的演绎及其变奏第97-108页
        1 封禅主题的演绎:封禅第97-105页
        2 封禅主题的变奏:游仙第105-108页
    三 伤逝主题的演绎及其变奏第108-116页
        1 伤逝主题的演绎:丧歌第108-113页
        2 伤逝主题的变奏:怀才不遇第113-116页
    四、结语第116-118页
第五章 南朝诗人的京洛想象与唐人的帝都重塑:《乐府诗集》中的“两京”第118-165页
    一 《乐府诗集》中“京洛”指向的统计第119-121页
    二 两京道上的风景:梁陈诗人对中原都城的追忆与美化第121-133页
        1 《洛阳道》第121-128页
        2 《长安道》第128-133页
    三 两京道上的人与路:唐人弃用的南朝想象第133-144页
        1 采桑女第133-139页
        2 狭斜道第139-144页
    四 两京道上的侠少年:两京典型意象的形成第144-164页
        1 少年第156-161页
        2 侠第161-164页
    五、结语第164-165页
第六章 结论第165-175页
    一 区域意象的南北视角及其差异、流变第165-170页
        1 “江南”第166-167页
        2 “邺城”第167-168页
        3 “泰山”第168-169页
        4 “两京道”第169-170页
    二 中心与边缘的设定与想象:区域认识与整体形象第170-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4页
后记第184-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毫秒脉冲星流量密度及谱指数的变化研究
下一篇:肥大细胞源胞外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