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

新媒体时代党的社会领导力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导论第14-25页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4-1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2-23页
    四、重难点及主要创新点第23-25页
第一章 党的社会领导力的理论分析第25-40页
    第一节 政党的功能及其社会工具性作用第25-27页
    第二节 党的社会领导力概念界定第27-33页
        一、领导与领导力的界定第27-29页
        二、党的领导力的界定第29-33页
    第三节 党的社会领导力的生成方式第33-37页
        一、党的社会领导力与权力性生成第34-35页
        二、党的社会领导力与非权力性生成第35-37页
    第四节 党的社会领导力的基本特征第37-40页
第二章 新媒体对党的社会领导力的影响第40-71页
    第一节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第40-46页
        一、新媒体的基本内涵第40-44页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第44-46页
    第二节 政党与新媒体关系的实质:政党与社会关系第46-48页
    第三节 中国新媒体的兴起对实现党的社会领导力的作用第48-56页
        一、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第48-50页
        二、发挥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功能第50-52页
        三、发挥监督权力和防止变异的功能第52-53页
        四、维护社会稳定与降低管理成本的功能第53-56页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党领导社会的基本理念第56-60页
        一、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第56-58页
        二、坚守与时俱进的执政品格第58-59页
        三、秉持民主包容的执政心态第59-60页
    第五节 新媒体时代国外政党提升自身影响力的现实考察第60-71页
        一、新媒体时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新变化第60-63页
        二、国外政党运用新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举措第63-71页
第三章 党的舆论引导力:以网络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第71-91页
    第一节 舆论的概念与传播机理第71-74页
        一、舆论的概念与基本要素第71-73页
        二、舆论的生成与传播机理第73-74页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舆论生成与特点第74-79页
        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生成规律第75-76页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功能与效应第76-79页
    第三节 提升党的舆论引导能力:以网络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第79-91页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论与现实舆论的关系第80-82页
        二、提升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第82-85页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党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第85-89页
        四、辩证包容地看待网络负面与非理性舆论第89-91页
第四章 网络问政与监督:民主科学决策的新渠道第91-119页
    第一节 网络问政:党收集民意的重要方式第91-97页
        一、民意表达及其渠道第91-92页
        二、网络民意的兴起与网络问政第92-95页
        三、网络问政的优势与价值第95-97页
    第二节 网络监督: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第97-102页
        一、网络监督的含义、特点第97-99页
        二、网络监督的作用与基本功能第99-101页
        三、网络问政与网络监督的异同第101-102页
    第三节 网络问政与监督的现实困境分析第102-110页
        一、网民非理性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第103-104页
        二、网络信息的失真与法律缺失第104-106页
        三、网络议题的分散化与内容碎片化第106-107页
        四、网络参与主体与结构不平等性第107-110页
    第四节 网络问政与监督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第110-119页
        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保证权力运行科学化第110-112页
        二、推进网络活动法治化,维护网络问政与监督秩序第112-115页
        三、推行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增加政治运行透明度第115-117页
        四、开展信息扶贫与经济扶贫,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第117-119页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第119-149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与特征第119-126页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第119-123页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第123-126页
    第二节 党的执政环境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第126-133页
        一、根本原因:社会变迁与利益冲突第126-129页
        二、内在诱因:官民冲突与干群矛盾第129-131页
        三、外在诱因: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第131-132页
        四、现实原因: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滞后于现实第132-133页
    第三节 党和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治标层面第133-138页
        一、党和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应坚持的原则第133-135页
        二、党和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具体策略第135-137页
        三、正确认识新媒体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关系第137-138页
    第四节 党和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治本层面第138-149页
        一、理念更新:从“管理”到“治理”的模式变迁第138-142页
        二、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第142-144页
        三、改进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第144-146页
        四、制度建设:建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第146-149页
第六章 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新要求第149-169页
    第一节 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第149-151页
    第二节 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第151-155页
        一、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作为公民的必备素质第151-153页
        二、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第153-154页
        三、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开展危机公关的需要第154-155页
    第三节 当前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透视第155-160页
        一、观念守旧: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意识第155-156页
        二、认识错位:封、堵、删的传统应对第156-157页
        三、心态失衡:自傲与自卑的排斥态度第157-158页
        四、策略失误:瞒、拖、推、抓的鸵鸟政策第158-160页
    第四节 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路径选择第160-169页
        一、更新观念:树立“媒体执政”的理念第160-161页
        二、完善制度:完善干部培训、选拔与任用第161-165页
        三、善待媒体: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第165-167页
        四、良好作风:媒介素养的必备内容第167-169页
结束语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0页
图表目录索引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卵清蛋白宫内暴露仔鼠IFN-γ及IL-4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全基因组功能性非编码RNA筛选系统的构建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