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中国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关于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解析 | 第17-20页 |
1.3.1 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 第17-18页 |
1.3.2“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辨析 | 第18-19页 |
1.3.3“城镇化”概念的形成原因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新四化”背景下城镇化及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2-34页 |
2.1 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1.3 毛泽东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2.1.4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1.5 习近平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8-29页 |
2.2“新四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3章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第34-48页 |
3.1 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34-36页 |
3.1.1 起步发展阶段 | 第34页 |
3.1.2“逆城镇化”阶段 | 第34-35页 |
3.1.3 缓速恢复阶段 | 第35页 |
3.1.4 快速发展阶段 | 第35页 |
3.1.5 再度缓慢发展阶段 | 第35页 |
3.1.6 高速发展阶段 | 第35-36页 |
3.2 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就 | 第36-39页 |
3.2.1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明显加快 | 第37-38页 |
3.2.2 城镇组群发展、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 第38-39页 |
3.3 山西省城镇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39-43页 |
3.3.1 城镇化率总体水平低,增长相对较慢 | 第39-40页 |
3.3.2 城市规模小,区域带动力不强,区域性建设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3.3.3 真实城镇化率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镇 | 第41页 |
3.3.4 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 第41-42页 |
3.3.5 资源型城镇比例较高,对煤炭依赖性大、环境污染严重 | 第42-43页 |
3.4 山西省城镇化建设中问题的形成原因 | 第43-46页 |
3.4.1 对于“新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够 | 第43-44页 |
3.4.2 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难以破除 | 第44页 |
3.4.3 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的发展,忽视真实城镇化建设 | 第44-45页 |
3.4.4 政府税收制度、土地政策不合理 | 第45页 |
3.4.5 城镇化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认识错误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新四化”背景下推进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 第48-58页 |
4.1 正确认识城镇化内涵,切实贯彻和落实“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 第48-49页 |
4.2 进一步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建设,完善城市集群化发展 | 第49-50页 |
4.3 依托煤炭产业,积极推行“以矿建镇”——以娄烦县为例 | 第50-52页 |
4.3.1 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普通百姓对于城镇化的观念 | 第51页 |
4.3.2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 第51-52页 |
4.3.3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52页 |
4.4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真实城镇化建设 | 第52-55页 |
4.4.1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 第52-53页 |
4.4.2 采取分阶段、渐进式的户籍改革方式,逐步实现城乡统一 | 第53-54页 |
4.4.3 积极创新流动人.管理模式,切实保障“采空区”和“悬空村”的改建安置工作 | 第54-55页 |
4.5 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学、集约、绿色的具有山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 第55-56页 |
4.5.1 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走绿色发展和集约发展的道路 | 第55-56页 |
4.5.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山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