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暴雪天气的危害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吉林省暴雪天气研究的成果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 资料说明 | 第16-17页 |
2.2 暴雪天气的定义 | 第17-1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吉林省暴雪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 第19-28页 |
3.1 吉林省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页 |
3.2 吉林省气候概况 | 第19-20页 |
3.3 暴雪分类及统计标准 | 第20页 |
3.4 暴雪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0-23页 |
3.4.1 吉林省总暴雪日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0-21页 |
3.4.2 吉林省三类暴雪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3.4.3 吉林省两型暴雪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3.5 暴雪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3-27页 |
3.5.1 吉林省暴雪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23-25页 |
3.5.2 吉林省暴雪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与冬季气温的关系 | 第25-26页 |
3.5.3 吉林省暴雪的月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吉林省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预报 | 第28-49页 |
4.1 吉林省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 | 第28-29页 |
4.2 吉林省两型暴雪天气的环流形势 | 第29-37页 |
4.2.1 高空槽类环流形势 | 第29-32页 |
4.2.2 冷涡类环流形势 | 第32-35页 |
4.2.3 切变类环流形势 | 第35-37页 |
4.3 吉林省两型暴雪天气的物理量场特征 | 第37-48页 |
4.3.1 水汽条件 | 第38-42页 |
4.3.1.1 水汽通量 | 第38-39页 |
4.3.1.2 水汽通量散度 | 第39-41页 |
4.3.1.3 比湿 | 第41-42页 |
4.3.2 动力条件 | 第42-46页 |
4.3.2.1 涡度 | 第42-43页 |
4.3.2.2 散度 | 第43-44页 |
4.3.2.3 垂直速度 | 第44-46页 |
4.3.3 热力条件 | 第46-48页 |
4.3.3.1 假相当位温 | 第46-47页 |
4.3.3.2 K指数 | 第47页 |
4.3.3.3 温度平流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暴雪的预报方法建立和试报检验 | 第49-58页 |
5.1 暴雪的预报方法 | 第49-53页 |
5.1.1 暴雪的天气概念模型 | 第49-52页 |
5.1.2 暴雪的物理量预报指标 | 第52-53页 |
5.2 试报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5.3 预报流程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59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