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第10-16页 |
一、贫困理论 | 第10-12页 |
二、反贫困理论 | 第12-13页 |
三、精准扶贫理论 | 第13-15页 |
四、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一、关于中国反贫困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 第17-2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云南省贫困与反贫困治理状况 | 第22-29页 |
第一节 云南省的贫困状况 | 第22-25页 |
一、贫困特点 | 第22-24页 |
二、致贫因素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云南省的反贫困治理状况 | 第25-29页 |
一、改革推进减贫阶段(1978 年—1985 年) | 第25-26页 |
二、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 年—1993 年) | 第26页 |
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 年—2000 年) | 第26-27页 |
四、综合式扶贫阶段(2001 年—2013 年)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云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状况 | 第29-35页 |
第一节 云南省推进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 | 第29-31页 |
一、精准扶贫规划明确 | 第29页 |
二、扶贫策略因区而异 | 第29-30页 |
三、狠抓扶贫队伍建设 | 第30-31页 |
四、扶贫措施多举并下 | 第31页 |
第二节 云南省推进精准扶贫的管理问题 | 第31-35页 |
一、部分干部违纪违法、履职不力 | 第31-32页 |
二、瞄准偏离现象时有发生 | 第32-33页 |
三、扶贫项目管理仍存漏洞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反贫困治理绩效与精准扶贫评估指标设计 | 第35-40页 |
第一节 传统反贫困治理评估标准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云南省精准扶贫的目标分解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以扶贫目标为导向的绩效指标设计 | 第37-40页 |
一、指标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二、绩效指标的选取 | 第38-40页 |
第五章 云南省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与研究性发现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扶贫绩效显著,边际效应递减 | 第41-45页 |
一、缩小贫富差距效果显著 | 第41-42页 |
二、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改善 | 第42-43页 |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迅速 | 第43页 |
四、云南省扶贫成效特点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云南省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困难较大 | 第45-51页 |
一、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艰巨 | 第45-46页 |
二、部分贫困区域脱贫进展较慢 | 第46-50页 |
三、半数贫困县摘帽进展较慢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建设滞后 | 第51-55页 |
一、促进就业政策“治标不治本” | 第51页 |
二、石漠化治理力度“不增反降” | 第51-52页 |
三、医疗卫生设施改善缓慢 | 第52-53页 |
四、扶贫项目后续管理薄弱 | 第53页 |
五、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缓慢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