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第二章 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制度理论分析 | 第17-27页 |
一、政府全口径预算制度发展历程 | 第17-20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 第17-18页 |
(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 第18-19页 |
(三)政府全口径预算制度的形成 | 第19-20页 |
二、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的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一)人民主权理论 | 第20-21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三、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 | 第22-27页 |
(一)监督主体 | 第23-25页 |
(二)监督客体 | 第25-26页 |
(三)监督方式 | 第26页 |
(四)法律责任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5页 |
一、我国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制度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一)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 第27页 |
(二)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的监督体系已基本建立 | 第27-28页 |
(三)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大 | 第28页 |
(四)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力度不断加强 | 第28-29页 |
二、我国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框架尚待完善 | 第29页 |
(二)监督体系仍不平衡 | 第29-31页 |
(三)信息公开程度仍显不足 | 第31-32页 |
(四)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成效甚少 | 第32-33页 |
三、我国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问题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一)预算监督体系结构庞杂,监督主体制衡度低 | 第33页 |
(二)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清,中间地带过多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外全口径预算监督法律制度研究 | 第35-42页 |
一、美国预算监督的法律制度特点 | 第35-38页 |
(一)法律体系完整 | 第35-37页 |
(二)国会监督机构架构合理 | 第37-38页 |
(三)预算全流程监督 | 第38页 |
(四)项目预算和职能分类的完整性 | 第38页 |
二、日本预算监督的法律制度特点 | 第38-42页 |
(一)多主体监督体系 | 第39-40页 |
(二)全流程监督体系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全口径预算监督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一、持续完善预算监督法律体系 | 第42-43页 |
(一)统一财政法律体系,消除政府预算法律间矛盾 | 第42页 |
(二)健全预算监督法律体系 | 第42-43页 |
二、健全我国预算监督体系 | 第43-45页 |
(一)强化立法机构预算审查监督 | 第43-44页 |
(二)完善外部预算监督制度 | 第44-45页 |
三、持续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程度 | 第45-46页 |
(一)提高预算信息质量,完善政府公开平台 | 第45页 |
(二)引入新型媒体,增强传播力度 | 第45-46页 |
四、探索政府隐性债务解决新思路 | 第46-48页 |
(一)深化审计工作,摸清政府隐性债务规模 | 第46页 |
(二)严控隐性债务规模,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 第46-47页 |
(三)规范政府隐形负债,逐步减少政府市场灰色地带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