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散粒磨料的超光滑抛光材料去除机理与试验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引言第13-16页
    1.2 基于散粒磨料的超光滑抛光材料去除机理第16-30页
        1.2.1 宏观尺度机理研究第17-22页
            1.2.1.1 磨粒磨损理论机理研究第18-19页
            1.2.1.2 流体冲蚀理论研究第19页
            1.2.1.3 宏观材料去除机理的应用实例第19-22页
            1.2.1.4 小结第22页
        1.2.2 微观尺度机理研究第22-30页
            1.2.2.1 两种典型接触模式的模型研究第23-24页
            1.2.2.2 以分子动力学仿真为代表的仿真模拟研究第24-27页
            1.2.2.3 以原子力显微镜划痕实验为代表的实验机理研究第27-29页
            1.2.2.4 小结第29-30页
        1.2.3 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对比第30页
    1.3 论文的研究任务第30-31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31-33页
第2章 中观尺度材料去除模型研究第33-46页
    2.1 引言第33-35页
        2.1.1 中观尺度的定义第33-34页
        2.1.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第34-35页
    2.2 中观尺度宏观层面材料去除率模型第35-36页
    2.3 中观尺度微观层面材料去除率模型第36-43页
        2.3.1 基本思路及假设第36-40页
            2.3.1.1 基本思路第36页
            2.3.1.2 假设 1第36页
            2.3.1.3 假设 2第36-37页
            2.3.1.4 假设 3第37-40页
            2.3.1.5 假设 4第40页
        2.3.2 非储液抛光模的材料去除率模型第40-41页
            2.3.2.1 滑动磨粒的材料去除率第40-41页
            2.3.2.2 滚动磨粒的材料去除率第41页
            2.3.2.3 总的材料去除率第41页
        2.3.3 储液抛光模抛光下的材料去除率模型第41-43页
            2.3.3.1 磨粒2的材料去除率第42页
            2.3.3.2 磨粒3的材料去除率第42-43页
            2.3.3.3 总的材料去除率第43页
    2.4 混合的中观模型研究第43-45页
        2.4.1 非储液抛光模中观机理模型的参量讨论第44页
        2.4.2 储液抛光模中观机理模型的参量讨论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中观尺度试验方法第46-62页
    3.1 引言第46-48页
    3.2 微摩擦仪系统第48-52页
        3.2.1 系统组成第48-49页
        3.2.2 基本原理第49-52页
    3.3 三种抛光面的制作第52-55页
    3.4 玻璃材料第55页
    3.5 氧化铈的粒径分析第55-59页
        3.5.1 平均粒径分析第56-57页
        3.5.2 单个粒径分析第57-59页
        3.5.3 小结第59页
    3.6 检测设备第59-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三种不同材料抛光面的玻璃划痕试验研究第62-78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试验设计第62-65页
        4.2.1 试验参数确定第62-64页
        4.2.2 接触环境第64页
        4.2.3 试验操作过程第64-65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5-73页
        4.3.1 钢质抛光面第65-68页
            4.3.1.1 摩擦系数第65-66页
            4.3.1.2 表面结果第66-68页
            4.3.1.3 小节第68页
        4.3.2 聚氨酯抛光面第68-71页
            4.3.2.1 摩擦系数第69-70页
            4.3.2.2 表面质量第70-71页
            4.3.2.3 小结第71页
        4.3.3 沥青抛光面第71-73页
            4.3.3.1 摩擦系数第72页
            4.3.3.2 表面质量第72-73页
            4.3.3.3 小结第73页
    4.4 比较和讨论第73-76页
        4.4.1 试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第74-75页
        4.4.2 材料去除机理解释第75-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不同压强和速度下的材料去除试验研究第78-97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试验条件第78-79页
    5.3 不同压强下的材料去除试验第79-87页
        5.3.1 试验参数第79-80页
        5.3.2 试验结果第80-85页
            5.3.2.1 F=10mN试验结果第80-81页
            5.3.2.2 F=20mN试验结果第81-82页
            5.3.2.3 F=40mN试验结果第82-83页
            5.3.2.4 F=60mN试验结果第83-85页
        5.3.3 比较与分析第85-87页
    5.4 不同速度下的材料去除试验第87-95页
        5.4.1 试验参数第87页
        5.4.2 试验结果第87-92页
            5.4.2.1 ω=20RPM试验结果第87-88页
            5.4.2.2 ω=40RPM试验结果第88-90页
            5.4.2.3 ω=60RPM试验结果第90-91页
            5.4.2.4 ω=80RPM试验结果第91-92页
        5.4.3 比较与分析第92-95页
    5.5 5.3与 5.4小节对比和讨论第95-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基于浴法抛光的正交试验研究第97-115页
    6.1 引言第97页
    6.2 正交试验验设计第97-101页
        6.2.1 概述第97-98页
        6.2.2 5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第98-100页
        6.2.3 极差分析方法第100-101页
    6.3 材料去除率分析第101-103页
    6.4 粗糙度分析第103-105页
    6.5 空间频率分频段分析第105-114页
        6.5.1 PSD曲线的归一化极差分析方法第107-108页
        6.5.2 频段1分析第108-110页
        6.5.3 频段2分析第110-112页
        6.5.4 频段3分析第112-113页
        6.5.5 小结第113-114页
    6.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7.1 全文总结第115-116页
    7.2 创新点第116-117页
    7.3 不足之处和未来工作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锅炉焊接过程预热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数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