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编组站论文

编组站测速雷达数字化传输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7-8页
        1.1.1 编组站驼峰测速雷达概述第7-8页
    1.2 驼峰测速雷达所受到的干扰第8-10页
        1.2.1 铁路电磁环境对驼峰测速的影响第9页
        1.2.3 干扰信号的防护措施第9-10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0-11页
第二章 现场总线第11-26页
    2.1 现场总线网络体系结构第11页
    2.2 总线的选取第11-12页
    2.3 CAN总线的抗干扰能力分析第12-13页
    2.4 CAN总线的分层结构第13页
    2.5 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第13-14页
        2.5.1 应用层协议的概念第13-14页
        2.5.2 构建应用层协议的意义第14页
    2.6 几种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第14-16页
        2.6.1 DeviceNet协议第15页
        2.6.2 CAL协议第15页
        2.6.3 CANopen协议第15-16页
    2.7 CAN总线的特点以及构建应用层的关键第16-19页
        2.7.1 CAN报文的分配第17-18页
        2.7.2 CAN总线网络的数据通信第18-19页
    2.8 针对编组站测试雷达网络系统CAN应用层协议的制定第19-23页
        2.8.1 通信协议的基础第20页
        2.8.2 报文标识符的格式设计第20-22页
        2.8.3 数据帧的格式设计第22-23页
    2.9 通信模式第23-24页
    2.10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和系统硬件平台第26-33页
    3.1 网络拓扑结构第26页
    3.2 主控芯片的选取第26-27页
    3.3 针对驼峰测速雷达制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第27-28页
    3.4 系统硬件平台第28-30页
        3.4.1 电源电路设计第29-30页
        3.4.2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第30页
    3.5 STM32的CAN通信模块第30-31页
    3.6 系统的搭建第31-32页
    3.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编组站测速雷达的双CAN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第33-45页
    4.1 开发工具简介第33页
    4.2 系统STM32的程序设计第33-34页
    4.3 STM32单片机的时钟以及GPIO口的配置程序第34-44页
        4.3.1 输入捕获模式第36-37页
        4.3.2 TIM3中断服务函数第37-38页
        4.3.3 CAN程序的相关配置第38-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Labview监控软件设计第45-59页
    5.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方案概述第45-46页
    5.2 Labview简介第46页
    5.3 基于Labview的程序设计第46-50页
        5.3.1 动态链接库简介第46-49页
        5.3.2 CAN总线初始化第49-50页
    5.4 基于Labview的USBCAN卡的程序设计第50-55页
        5.4.1 初始化设置第51-53页
        5.4.2 Labview CAN应用层软件设置第53-54页
        5.4.3 专项性能VI设计第54-55页
    5.5 数据采集和分析第55-58页
    5.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6.1 总结第59页
    6.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抑郁患者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列式存储的铁道供电监控信息快速查询与压缩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