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 第12-17页 |
2.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内涵 | 第12-14页 |
2.1.1 从《北京规则》出发解读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 第12-13页 |
2.1.2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内涵 | 第13-14页 |
2.2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2.1 犯罪人格理论 | 第14页 |
2.2.2 刑罚个别化理论 | 第14-15页 |
2.2.3 再社会化理论 | 第15-17页 |
第3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现状及问题 | 第17-24页 |
3.1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17-18页 |
3.2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司法实践 | 第18-20页 |
3.2.1 上海市长宁区的制度首创 | 第18-19页 |
3.2.2 河南省兰考县的实践探索 | 第19页 |
3.2.3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模式创新 | 第19-20页 |
3.2.4 江苏省的制度完善 | 第20页 |
3.3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3.3.1 社会调查主体不统一 | 第21页 |
3.3.2 社会调查范围不全面 | 第21-22页 |
3.3.3 社会调查程序不规范 | 第22-23页 |
3.3.4 社会调查监督不到位 | 第23-24页 |
第4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域外借鉴 | 第24-28页 |
4.1 主要法治国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介绍 | 第24-27页 |
4.1.1 美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 第24页 |
4.1.2 英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 第24-25页 |
4.1.3 德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 第25-26页 |
4.1.4 日本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 第26-27页 |
4.2 启示 | 第27-28页 |
第5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 第28-38页 |
5.1 确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5.1.1 客观中立原则 | 第28页 |
5.1.2 全面调查原则 | 第28-29页 |
5.1.3 双向保护原则 | 第29页 |
5.2 统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 | 第29-30页 |
5.3 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内容 | 第30-33页 |
5.4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程序 | 第33-35页 |
5.4.1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 | 第33-34页 |
5.4.2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 | 第34页 |
5.4.3 社会调查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34-35页 |
5.5 规范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适用 | 第35-36页 |
5.5.1 界定社会调查报告的属性 | 第35页 |
5.5.2 规范调查报告的适用 | 第35-36页 |
5.6 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监督机制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