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2页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13-16页 |
·危险因素 | 第13-14页 |
·病理基础 | 第14页 |
·周围神经病变 | 第14页 |
·周围血管病变 | 第14页 |
·感染 | 第14页 |
·护理措施 | 第14-16页 |
·情志护理 | 第14页 |
·饮食护理 | 第14-15页 |
·足部护理 | 第15页 |
·分级护理 | 第15页 |
·创面护理 | 第15-16页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16-18页 |
·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阴虚为基本病机 | 第16页 |
·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致瘀 | 第16页 |
·阴虚血燥致瘀 | 第16-17页 |
·湿热壅滞 | 第17页 |
·中医护理措施 | 第17-18页 |
·外敷法 | 第17页 |
·熏洗法 | 第17页 |
·浸泡法 | 第17-18页 |
3 足部穴位按摩的认识 | 第18-22页 |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经络传递学说 | 第18页 |
·生物全息学说 | 第18-19页 |
·血液循环学说 | 第19页 |
·神经反射学说 | 第19页 |
·选穴依据 | 第19-22页 |
·依据脏腑学说 | 第20页 |
·依据经络学说 | 第20页 |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28页 |
1 研究设计 | 第2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病例来源 | 第22-23页 |
·病例选择 | 第23-24页 |
·诊断标准 | 第23页 |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脱落标准 | 第23-2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干预方案 | 第24页 |
·对照组 | 第24页 |
·实验组 | 第24页 |
·观察指标 | 第24-27页 |
·一般记录项目 | 第24页 |
·生物学指标 | 第24页 |
·糖代谢指标 | 第24页 |
·神经病变指标 | 第24-25页 |
·血管病变 | 第25-26页 |
·观测时点 | 第26页 |
·质量干预 | 第26-27页 |
·测量仪器的选择 | 第27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28-42页 |
1 结果 | 第28-36页 |
·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口资料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8页 |
·糖代谢指标分析 | 第28-29页 |
·临床疗效结果 | 第29-36页 |
·两组干预前后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评价结果 | 第29-34页 |
·两组干预前后周围血管病变疗效评价结果 | 第34-36页 |
2 讨论 | 第36-42页 |
·足部穴位按摩结合健康教育对0级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 第36-39页 |
·对0级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 第36-38页 |
·对0级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38-39页 |
·足部穴位按摩结合健康教育对0级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 第39-42页 |
·对0级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的影响 | 第39-40页 |
·对0级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