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广东省2020年节能与碳减排目标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5-20页
        1.2.1 研究模型第16-17页
        1.2.2 分解方法第17-18页
        1.2.3 其他预测分析方法第18-19页
        1.2.4 广东省能源碳排放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1.3.1 本研究的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23页
        1.4.1 主要内容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24页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使用说明第24-32页
    2.1 经济数据及其使用说明第24-26页
        2.1.1 国内生产总值第24-25页
        2.1.2 产业(部门)增加值第25页
        2.1.3 工业增加值第25-26页
    2.2 能源数据及说明第26-28页
        2.2.1 当量值和等价值第26页
        2.2.2 一次能源消费量第26-27页
        2.2.3 终端能源消费量第27页
        2.2.4 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第27-28页
    2.3 数据来源及修订第28-30页
        2.3.1 数据来源第28-29页
        2.3.2 统计数据修订第29-30页
    2.4 能源经济数据的国际比较第30-31页
        2.4.1 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因素的影响第30页
        2.4.2 能源消费计算第30页
        2.4.3 统计口径差异第30-31页
        2.4.4 人均用电量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广东能源经济发展态势研究第32-44页
    3.1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第32-34页
        3.1.1 经济总量第32-33页
        3.1.2 产业结构第33页
        3.1.3 区域经济情况第33-34页
    3.2 广东能源供给现状第34-36页
        3.2.1 一次能源资源现状第34页
        3.2.2 一次能源生产现状第34-35页
        3.2.3 能源生产加工情况第35-36页
    3.3 广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第36-38页
        3.3.1 能源消费总量演变第36-37页
        3.3.2 分产业能源消费情况第37-38页
    3.4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第38-40页
    3.5 广东能源对标分析第40-42页
        3.5.1 能源消费结构第40-41页
        3.5.2 人均能源消费量第41页
        3.5.3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比较第41-42页
        3.5.4 单位GDP能耗第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电力行业节能及碳排放研究第44-68页
    4.1 广东电力行业发展情况第44-47页
        4.1.1 广东电力发展情况第44-45页
        4.1.2 电源结构情况第45-46页
        4.1.3 机组利用小时数及发电量第46-47页
    4.2 广东电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第47-49页
        4.2.1 火力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第47-48页
        4.2.2 厂用电率第48页
        4.2.3 电网线损率第48-49页
    4.3 广东电力能耗及碳排放计算建模第49-54页
        4.3.1 电力平衡图第49-50页
        4.3.2 定义的指标及涵义第50-52页
        4.3.3 电力行业CO_2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第52页
        4.3.4 单位全社会用电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第52-53页
        4.3.5 单位终端用电能耗因素分解模型第53页
        4.3.6 单位终端用电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第53-54页
    4.4 数据来源及计算第54-55页
        4.4.1 数据来源第54页
        4.4.2 CO_2排放计算参数第54-55页
        4.4.3 净外购电力计算第55页
    4.5 实证结果及分析第55-61页
        4.5.1 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第55-57页
        4.5.2 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第57-58页
        4.5.3.单位全社会用电CO_2排放强度第58-59页
        4.5.4.电力行业节能成效因素分解第59-60页
        4.5.5 电力行业CO_2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分解第60-61页
    4.6“十三五”预测分析第61-66页
        4.6.1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分析第62页
        4.6.2 电源装机容量数据第62页
        4.6.3 能耗及CO_2排放情景设定第62-63页
        4.6.4 设定情景下CO_2排放第63-64页
        4.6.5“十三五”CO_2排放因素分解第64页
        4.6.6 行业节能和碳减排第64-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单位GDP能耗变动因素分解研究第68-92页
    5.1 因素分解模型第68-69页
        5.1.1 基本定义第68-69页
        5.1.2 单位GDP能耗因素分解模型第69页
        5.1.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69页
    5.2 产业层面因素分解结果与讨论第69-75页
        5.2.1“十一五”基础数据第70-71页
        5.2.2“十一五”因素分解结果与讨论第71-72页
        5.2.3“十二五”分析第72-73页
        5.2.4“十二五”因素分解结果第73-75页
    5.3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因素分解研究第75-88页
        5.3.1 因素分解模型第75页
        5.3.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75-76页
        5.3.3“十一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因素分解结果及分析第76-82页
        5.3.4“十二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动因素分解结果及分析第82-88页
    5.4“十一五”与“十二五”对比及讨论第88-90页
        5.4.1 产业层面的分析第88-89页
        5.4.2 规模以上工业对比分析第89页
        5.4.3 政策启示与建议第89-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六章 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动驱动因素研究第92-115页
    6.1 CO_2排放核算及数据来源第92-94页
        6.1.1 地区CO_2排放总量第92-93页
        6.1.2 分产业(部门)CO_2排放计算第93页
        6.1.3 数据来源第93-94页
    6.2 因素分解模型第94-96页
        6.2.1 CO_2排放总量因素分解模型第94-95页
        6.2.2 CO_2排放强度因素分解模型第95-96页
    6.3 广东省碳排放特征分析第96-105页
        6.3.1 CO_2排放总量第96-97页
        6.3.2 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第97-98页
        6.3.3 分能源品种碳排放情况第98-99页
        6.3.4 CO_2排放因素分解及讨论第99-105页
    6.4 单位GDP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及讨论第105-113页
        6.4.1 单位GDP碳排放第105-106页
        6.4.2 单位GDP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第106-108页
        6.4.3 能耗强度因素讨第108页
        6.4.4 碳排放系数因素讨论第108-110页
        6.4.5 产业结构因素讨论第110-111页
        6.4.6 能源消费结构因素讨论第111-113页
    6.5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七章 2020年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情景研究第115-130页
    7.1 经济增长情景分析第115-117页
        7.1.1 GDP增长情景分析第115-116页
        7.1.2 产业结构第116-117页
        7.1.3 人口和城镇化率第117页
    7.2 广东“十三五”能源供应潜力分析第117-118页
        7.2.1 油品供应第117页
        7.2.2 天然气供应第117-118页
        7.2.3 电力供应第118页
        7.2.4.煤炭供应第118页
    7.3 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情景预测分析第118-124页
        7.3.1 第一产业第118页
        7.3.2 工业第118-124页
        7.3.3 建筑业第124页
        7.3.4 第三产业第124页
        7.3.5 居民生活用能第124页
    7.4“十三五”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目标第124-126页
    7.5 能源消费结构预测结果及分析第126-127页
    7.6 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预测第127-128页
        7.6.1 碳排放总量预测分析第127-128页
        7.6.2 碳排放强度预测结果及分析第128页
    7.7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结论第130-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6-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附件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输出级NPC三电平交—直—交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保险机制设计与费率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