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记者彭子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关于民国女记者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关于彭子冈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对已有彭子冈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彭子冈的人生道路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彭子冈的家世 | 第16-19页 |
一、彭子冈的家庭环境 | 第16-17页 |
二、彭子冈的父亲及兄弟 | 第17-18页 |
三、家庭环境对彭子冈人生道路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彭子冈的人生经历 | 第19-22页 |
一、求学苏州景海女师 | 第19页 |
二、结识人生伴侣徐盈 | 第19-20页 |
三、毅然跨进新闻业 | 第20-21页 |
四、任《大公报》记者 | 第21页 |
五、建国仍笔耕不辍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彭子冈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 第24-41页 |
第一节 彭子冈的新闻实践活动 | 第24-30页 |
一、彭子冈抗战前的新闻活动 | 第24-26页 |
二、彭子冈抗战时期的新闻活动 | 第26-28页 |
三、彭子冈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活动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彭子冈新闻实践活动特征 | 第30-36页 |
一、关注抗战和民生 | 第30-32页 |
二、善于观察注重细节 | 第32-33页 |
三、多层面反映社会生活 | 第33-36页 |
第三节 “三剑客”新闻实践活动特征的比较研究 | 第36-38页 |
一、与浦熙修新闻实践特征的比较 | 第36-37页 |
二、与杨刚新闻实践特征的比较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彭子冈新闻作品特征研究 | 第41-66页 |
第一节 彭子冈新闻作品概况 | 第41-43页 |
一、新闻作品发表的报刊 | 第41-42页 |
二、新闻作品体裁分类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彭子冈新闻作品主要特征 | 第43-55页 |
一、新闻主题深刻 | 第44-46页 |
二、精于文学笔法 | 第46-50页 |
三、长于谋篇布局 | 第50-55页 |
第三节 彭子冈新闻作品特征形成原因 | 第55-61页 |
一、较好的文学修养 | 第55-57页 |
二、敢作敢为的性格使然 | 第57-58页 |
三、民营《大公报》的优势平台 | 第58-61页 |
第四节 与同时期女记者新闻作品特征的区别 | 第61-64页 |
一、与浦熙修新闻作品特征的区别 | 第61-63页 |
二、与杨刚新闻作品特征的区别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彭子冈新闻观念研究 | 第66-74页 |
第一节 彭子冈的主要新闻观念概述 | 第66-70页 |
一、从新闻中找新闻 | 第66-67页 |
二、立足人民根本利益 | 第67-68页 |
三、新闻作品要能感染受众 | 第68-69页 |
四、新闻报道要灵活机敏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彭子冈新闻观念形成的原因 | 第70-72页 |
一、彭子冈身处时代背景 | 第70-71页 |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潜在影响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在读期间参加研究活动及成果发表情况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