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5页 |
1.2.1 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2.2 滑坡灾害危险性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2.3 滑坡灾害危害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2.4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3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5-37页 |
1.3.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 | 第38-51页 |
2.1 概况 | 第38-39页 |
2.2 自然地理 | 第39-46页 |
2.2.1 气候气象 | 第39-40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40-42页 |
2.2.3 水文特征 | 第42-45页 |
2.2.4 社会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 | 第45-46页 |
2.3 区域地质环境 | 第46-51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46-48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48页 |
2.3.3 水文地质 | 第48-49页 |
2.3.4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 第49-50页 |
2.3.5 地质灾害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区域滑坡灾害特征分析 | 第51-72页 |
3.1 区域滑坡灾害编录 | 第51-55页 |
3.1.1 资料收集分析 | 第51页 |
3.1.2 遥感解译识别 | 第51-52页 |
3.1.3 滑坡灾害调查 | 第52-54页 |
3.1.4 滑坡编录制图 | 第54-55页 |
3.2 区域滑坡特征分析 | 第55-59页 |
3.2.1 区域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58页 |
3.2.2 区域滑坡时间发育特征 | 第58-59页 |
3.3 典型滑坡特征分析 | 第59-72页 |
3.3.1 堆积层滑坡 | 第59-65页 |
3.3.2 岩质滑坡 | 第65-68页 |
3.3.3 混合式滑坡 | 第68-72页 |
第四章 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 第72-104页 |
4.1 评价单元选择 | 第74-75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5-93页 |
4.2.1 指标因子的选取 | 第75-76页 |
4.2.2 指标因子状态划分 | 第76-93页 |
4.2.3 指标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93页 |
4.3 滑坡易发性评价 | 第93-104页 |
4.3.1 易发性评价模型 | 第93-97页 |
4.3.2 滑坡易发性区划 | 第97-99页 |
4.3.3 结果分析与精度评价 | 第99-101页 |
4.3.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104-111页 |
5.1 诱发因素与滑坡相关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5.2 降雨极值分析 | 第105-108页 |
5.2.1 Pearson-Ⅲ型分布模型 | 第105-108页 |
5.2.2 万州区降雨频率分布 | 第108页 |
5.3 滑坡危险性评价 | 第108-111页 |
第六章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 第111-125页 |
6.1 万州区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111-118页 |
6.1.1 滑坡强度分析 | 第112-114页 |
6.1.2 抗灾能力分析 | 第114-116页 |
6.1.3 易损性结果 | 第116-118页 |
6.2 万州区承灾体价值估算 | 第118-120页 |
6.3 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 第120-125页 |
6.3.1 风险分析 | 第120-121页 |
6.3.2 风险评价 | 第121-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7.1 结论 | 第125-126页 |
7.2 展望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