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2. 拍摄意图 | 第8-9页 |
3. 拍摄筹备 | 第9-12页 |
3.1 对布朗族人文地理、宗教文化的调查研究 | 第9-10页 |
3.2 与勐海县布朗山地区有关部门的接洽 | 第10页 |
3.3 技术准备 | 第10-12页 |
一、《布朗“西美”》的创作理念 | 第12-14页 |
1. 贯彻真实性理念 | 第12页 |
2. 重视艺术审美理念 | 第12-14页 |
2.1 艺术美 | 第13页 |
2.2 精神美 | 第13-14页 |
二、《布朗西美》的视听浅析 | 第14-18页 |
1. 写意与纪实穿插的视觉风格 | 第14-16页 |
1.1 纪实的视觉风格 | 第14页 |
1.2 写意的视觉风格 | 第14-16页 |
2. 声音元素分析 | 第16-18页 |
三、创作中的难题与破解 | 第18-22页 |
1. 语言障碍 | 第18页 |
2. 团队组织 | 第18-19页 |
3. 片名设计 | 第19页 |
4. 技术要领 | 第19-20页 |
5. 故事内容、结构和剪辑问题 | 第20-21页 |
6. 关于岩宝“魔鬼”的取舍 | 第21-22页 |
四、摄影阐述与导演阐述 | 第22-29页 |
1. 玉坎拉夫妇——布朗山热爱弹唱,因歌相恋的典型代表 | 第22-24页 |
1.1 人物简况 | 第22-23页 |
1.2 拍摄手法 | 第23-24页 |
2. 岩宝父女—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贡献 | 第24-26页 |
2.1 人物简况 | 第24-25页 |
2.2 拍摄手法 | 第25-26页 |
3. 玉章英—城市精英,充满乡土文化情怀 | 第26-28页 |
3.1 人物简况 | 第26页 |
3.2 拍摄手法 | 第26-28页 |
4. 片尾部分 | 第28-29页 |
五、总结与反思 | 第29-31页 |
1. 主题核心的把握 | 第29页 |
2. 采访经验的积累 | 第29-30页 |
3. 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