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下利证治规律探析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下利概念源流 | 第11-14页 |
第二部分 《伤寒杂病论》下利病机探讨 | 第14-22页 |
1. 外邪内迫,脾胃不运 | 第14-15页 |
2. 脾肾虚寒,阴盛阳衰 | 第15-17页 |
3. 阳气虚衰,固摄无权 | 第17-18页 |
4. 肝脾不和,木邪乘土 | 第18页 |
5. 胃肠燥热,迫津下趋 | 第18-19页 |
6. 湿热交结,内蕴大肠 | 第19页 |
7. 水迫胃肠,水谷不别 | 第19-20页 |
8. 妊娠产后,气血虚衰 | 第20-21页 |
9.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部分 《伤寒杂病论》下利主要脉象分析 | 第22-30页 |
1. 协热下利之脉象 | 第22页 |
2. 阳明热利之脉象 | 第22-23页 |
3. 三阴病下利之脉象 | 第23-27页 |
3.1. 太阴下利之脉象 | 第23页 |
3.2. 少阴下利之脉象 | 第23-25页 |
3.3. 厥阴下利之脉象 | 第25-27页 |
4. 霍乱下利之脉象 | 第27页 |
5. 小结 | 第27-30页 |
第四部分 《伤寒杂病论》下利方证研究 | 第30-56页 |
1. 葛根汤证 | 第30页 |
2. 小青龙汤证 | 第30-31页 |
3. 五苓散证 | 第31-32页 |
4. 桂枝人参汤证 | 第32-33页 |
5. 小承气汤证 | 第33页 |
6. 大承气汤证 | 第33-34页 |
7.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第34-35页 |
8. 生姜泻心汤证 | 第35-36页 |
9. 甘草泻心汤证 | 第36页 |
1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 第36-37页 |
11. 甘遂半夏汤证 | 第37-38页 |
12. 小柴胡汤证 | 第38页 |
13. 四逆散证 | 第38-39页 |
14. 紫参汤证 | 第39-40页 |
15. 大柴胡汤证 | 第40-41页 |
16. 黄芩汤证 | 第41页 |
17. 柴胡加芒硝汤证 | 第41-42页 |
18. 理中丸证 | 第42-43页 |
19.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 第43页 |
20. 四逆汤证 | 第43-44页 |
21. 通脉四逆汤证 | 第44-45页 |
22. 四逆加人参汤证 | 第45-46页 |
23. 白通汤证 | 第46页 |
24.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 第46-47页 |
25. 吴茱萸汤证 | 第47-48页 |
26. 猪肤汤证 | 第48页 |
27. 桃花汤证 | 第48-49页 |
28. 猪苓汤证 | 第49-50页 |
29. 真武汤证 | 第50-51页 |
30. 乌梅丸证 | 第51-52页 |
31. 麻黄升麻汤证 | 第52页 |
32. 白头翁汤证 | 第52-53页 |
33.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 | 第53-54页 |
34. 诃梨勒散 | 第54页 |
35. 十枣汤证 | 第54-55页 |
36.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