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大肠杆菌的类脂A的结构与合成 | 第7页 |
1.2 弗朗西斯菌及其类脂A结构 | 第7-8页 |
1.3 酰基脂肪酸转移酶的研究 | 第8-9页 |
1.4 类脂A类疫苗佐剂 | 第9-10页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6 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2-15页 |
2.1.1 实验菌株、质粒、引物和菌体培养条件 | 第12-1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页 |
2.2 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操作 | 第15-16页 |
2.2.1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 第15页 |
2.2.2 大肠杆菌化学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 第15-16页 |
2.2.3 大肠杆菌化学转化方法 | 第16页 |
2.2.4 点突变 | 第16页 |
2.3 类脂A结构的鉴定 | 第16-17页 |
2.3.1 类脂A的提取 | 第16页 |
2.3.2 类脂A碱水解分析 | 第16-17页 |
2.3.3 类脂A结构质谱鉴定 | 第17页 |
2.3.4 类脂A中脂肪酸链组成分析 | 第17页 |
2.4 弗朗西斯菌的环境压力耐受性比较 | 第17页 |
2.5 外膜相关特性的分析 | 第17-18页 |
2.5.1 外膜渗透性实验 | 第17页 |
2.5.2 自凝集实验 | 第17-18页 |
2.5.3 表面疏水性实验 | 第18页 |
2.5.4 最小抑菌浓度实验 | 第18页 |
2.6 LPS的提取和纯化 | 第18-19页 |
2.7 菌体对TLR4通路刺激水平的比较 | 第19页 |
2.8 菌体LPS的细胞免疫活性分析 | 第19-20页 |
2.9 菌体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20页 |
2.10 弗朗西斯菌胞内增值能力测定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1-49页 |
3.1 F. novicida,lpxD1-null和lpxD2-null突变株类脂A脂肪酸链分析 | 第21-22页 |
3.2 酰基脂肪酸转移酶对于弗朗西斯菌毒理的影响 | 第22-26页 |
3.2.1 F. novicida,lpxD1-null和lpxD2-null突变株对环境耐受性的比较 | 第22-24页 |
3.2.2 F. novicida,lpxD1-null和lpxD2-null突变株对TLR4刺激程度测定 | 第24页 |
3.2.3 F. novicida,lpxD1-null和lpxD2-null突变株胞内存活和增殖能力 | 第24-25页 |
3.2.4 F. novicida,lpxD1-null和lpxD2-null突变株对细胞毒性 | 第25-26页 |
3.3 lpxD1和lpxD2在大肠杆菌里的表达 | 第26-39页 |
3.3.1 LpxD1和LpxD2对脂肪酸链的选择性 | 第26-32页 |
3.3.2 RL25/pUC,RL25/pUC-lpxD1和RL25/p UC-lpxD2外膜特性的变化 | 第32-35页 |
3.3.3 RL25/pUC,RL25/pUC-lpxD1和RL25/p UC-lpxD2对TLR4刺激水平 | 第35-36页 |
3.3.4 RL25/pUC,RL25/pUC-lpxD1和RL25/p UC-lpxD2的LPS免疫活性 | 第36-39页 |
3.4 LpxD1在疫苗佐剂中的应用探究 | 第39-49页 |
3.4.1 LpxD1表达菌株的类脂A结构鉴定 | 第40-43页 |
3.4.2 LpxD1表达菌株与对照菌株对细胞TLR4通路刺激程度的比较 | 第43-45页 |
3.4.3 LpxD1表达菌株的LPS对细胞免疫活性的比较 | 第45-49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