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材料层次 | 第12-13页 |
·构件层次 | 第13-15页 |
·结构层次 | 第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 第16-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试验概况 | 第21-29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21页 |
·试验配合比 | 第21-22页 |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22-25页 |
·试验内容 | 第22-24页 |
·试块制作与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梁的抗剪性能试验 | 第25-29页 |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 第25-27页 |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第27-28页 |
·测量方案与数据采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多途径的RCCA 亲水性试验研究 | 第29-37页 |
·试验目的 | 第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吸水试验 | 第30页 |
·失水试验 | 第30-31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3页 |
·吸水试验结果的研究及分析 | 第31-32页 |
·失水试验结果的研究及分析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及建议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建议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多途径的RAC 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37-62页 |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37-44页 |
·坍落度 | 第37-40页 |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40-41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4页 |
·棱柱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44-49页 |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45-46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9页 |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第49-52页 |
·破坏形态 | 第49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2页 |
·粘结锚固性能试验 | 第52-58页 |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52-5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多途径的RAC 梁的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第62-74页 |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 第62-66页 |
·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梁的试验(C-0、C-25、C-50、C-75) | 第62-64页 |
·不同再生粗骨料来源梁的试验(K-50、G-50、S-50) | 第64-65页 |
·掺入粉煤灰后的试验(S-F-50) | 第65-6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主要试验结果 | 第66页 |
·承载力分析 | 第66-68页 |
·裂缝宽度分析 | 第68-70页 |
·跨中挠度分析 | 第70-72页 |
·箍筋应变曲线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RAC 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74-78页 |
·基本原理 | 第74页 |
·基本假定 | 第74-75页 |
·初步建立 | 第75-77页 |
·无腹筋普通混凝土梁 | 第75页 |
·仅配置箍筋的普通混凝土梁 | 第75页 |
·仅配置箍筋的 RAC 梁 | 第75-77页 |
·公式验证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主要结论 | 第78-80页 |
·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