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23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 二、对“普选”、“普选运动”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一)、对选举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 (二)、建国初首次普选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重难点 | 第21-23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二) 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一章 全国开展普选运动的背景和武汉市普选准备工作 | 第23-40页 |
| 第一节 普选运动的历史背景 | 第23-27页 |
| 一、国内形势的好转 | 第23-25页 |
|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 第25-26页 |
| 三、刘少奇访苏与普选决策的制定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武汉市普选的前期准备 | 第27-32页 |
| 一、三届二次各界代表会议的召开 | 第28-29页 |
| 二、普选的组织保障 | 第29-30页 |
| 三、宣传动员与人口调查 | 第30-32页 |
| 第三节 试点准备:取得普选经验 | 第32-40页 |
| 一、一元街的试点工作 | 第32-34页 |
| 二、统一街与大成乡的试点工作 | 第34-36页 |
| 三、三个试点取得的经验 | 第36-40页 |
| 第二章 普选的全面展开 | 第40-53页 |
| 第一节 拉开普选序幕:全面扎实的组织工作 | 第40-45页 |
| 一、划分选区及建立普选工作委员会 | 第40-43页 |
| 二、训练积极分子和技术干部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发动群众参加普选: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 | 第45-53页 |
| 一、宣传前后的群众思想对比 | 第45-49页 |
| 二、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 第49-50页 |
| 三、对宣传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 | 第50-53页 |
| 第三章 普选的继续深入 | 第53-71页 |
| 第一节 划清敌我界限:严格的选民资格审查 | 第53-61页 |
| 一、人口调查选民登记工作的展开 | 第53-56页 |
| 二、依靠谁,反对谁 | 第56-61页 |
| 第二节 加强领导与发扬民主:候选人名单的酝酿提出及选举 | 第61-68页 |
| 一、满意与必要的矛盾 | 第62-64页 |
| 二、对代表候选人的评比与鉴别 | 第64-66页 |
| 三、投票选举代表 | 第66-68页 |
| 小结 | 第68-71页 |
| 第四章 普选运动的角色分析及评价 | 第71-85页 |
| 第一节 普选运动的角色分析 | 第71-78页 |
| 一、普选中的积极分子 | 第71-73页 |
| 二、争当“主人翁”的底层群众 | 第73-76页 |
| 三、地主阶级分子的处境 | 第76-78页 |
| 第二节 普选的成绩与不足 | 第78-85页 |
| 一、贯彻国家总路线与提高民众的生产热情 | 第78-80页 |
| 二、教育干部与提高妇女地位 | 第80-83页 |
| 三、强势的政党与弱势的选民 | 第83-85页 |
| 结语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