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湿地的定义 | 第11页 |
1.2.2 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 第11-12页 |
1.2.3 湿地景观格局过程 | 第12页 |
1.2.4 多庆错流域湿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14-18页 |
1.4.1 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1.4.2 数据预处理 | 第15-18页 |
1.5 影像遥感解译 | 第18-24页 |
1.5.1 湿地分类体系划定 | 第18页 |
1.5.2 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18-19页 |
1.5.3 解译过程 | 第19-22页 |
1.5.4 影像解译结果专题图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33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2 地质背景与地质条件 | 第25-30页 |
2.2.1 地质构造与岩性特征 | 第25-27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7-30页 |
2.3 河流水系 | 第30页 |
2.4 土壤条件 | 第30-31页 |
2.5 气候条件 | 第31-32页 |
2.6 植被 | 第32-33页 |
第3章 地质时期区域生态环境演化 | 第33-37页 |
3.1 演化背景及阶段划分 | 第33-34页 |
3.1.1 演化背景 | 第33页 |
3.1.2 演化阶段划分 | 第33-34页 |
3.2 基于生态演化过程的地质学证据 | 第34-35页 |
3.3 基于生态演化过程的孢粉与化石证据 | 第35-37页 |
第4章 多庆错流域湿地时空格局演变 | 第37-45页 |
4.1 湿地面积变化及湿地类型演变 | 第37-42页 |
4.1.1 湿地面积变化 | 第37-38页 |
4.1.2 湿地空间变化 | 第38-40页 |
4.1.3 湿地类型演变 | 第40-42页 |
4.2 近20年来多庆错湖泊湿地演变过程 | 第42-45页 |
第5章 多庆错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及植被覆盖度 | 第45-58页 |
5.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及生态学意义 | 第45-47页 |
5.2 湿地景观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5.2.1 斑块类型水平 | 第47-49页 |
5.2.2 景观水平 | 第49-50页 |
5.3 湿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第50-52页 |
5.3.1 1995-2005 年间湿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第50-51页 |
5.3.2 2005-2015 年间湿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第51-52页 |
5.4 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 | 第52-58页 |
5.4.1 植被指数计算 | 第52-55页 |
5.4.2 沼泽湿地植被覆盖度 | 第55-56页 |
5.4.3 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第6章 多庆错流域湿地环境演化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 第58-65页 |
6.1 地质环境对多庆错流域湿地环境演化影响 | 第58-62页 |
6.1.1 地质条件对湿地演化影响 | 第58-59页 |
6.1.2 地形地貌对湿地演化影响 | 第59-61页 |
6.1.3 土壤类型对湿地植被影响 | 第61-62页 |
6.2 气候变化对湿地演变的影响 | 第62-63页 |
6.3 人为活动及其他生物作用对湿地演化影响 | 第63-64页 |
6.4 保护对策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