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综述一 中医对压疮的认识 | 第9-11页 |
| 1 概念 | 第9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9-10页 |
| 3 治则治法 | 第10-11页 |
| 综述二 Ⅰ期压疮的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1 压疮定义及Ⅰ期压疮的临床表现 | 第11-12页 |
| 2 Ⅰ期压疮的发生机制 | 第12-13页 |
| 2.1 缺血性损伤机制 | 第12页 |
| 2.2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第12-13页 |
| 2.3 细胞变形学说 | 第13页 |
| 3 Ⅰ期压疮的危险因素 | 第13-14页 |
| 3.1 力学方面 | 第13-14页 |
| 3.2 潮湿 | 第14页 |
| 3.3 其他因素 | 第14页 |
| 4 Ⅰ期压疮的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 5 Ⅰ期压疮的干预方法 | 第15-20页 |
| 5.1 新型敷料 | 第16-17页 |
| 5.2 局部药物外用治疗 | 第17-18页 |
| 5.3 中医护理技术 | 第18-19页 |
| 5.4 物理治疗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 第20-33页 |
| 前言 | 第20-22页 |
| 临床研究 | 第22-33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2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1.3 入选标准 | 第22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2.1 资料收集 | 第22页 |
| 2.2 分组方法 | 第22-23页 |
| 2.3 研究方案 | 第23-24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 2.5 质量控制 | 第25页 |
| 2.6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6-30页 |
| 3.1 基础资料 | 第26-28页 |
| 3.2 两组压疮疗效判断比较 | 第28-29页 |
| 3.3 压疮愈合时间 | 第29-30页 |
| 4 讨论 | 第30-33页 |
| 4.1 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 第30-31页 |
| 4.2 两组压疮平均痊愈时间大概为7天 | 第31页 |
| 4.3 两组压疮痊愈时间分段集中在4-7天 | 第31-32页 |
| 4.4 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干预Ⅰ期压疮的优势 | 第32-33页 |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个人简历 | 第40-41页 |
| 附件 | 第4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