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无机化学工业论文--工业气体论文--氢气论文

酸性介质下水电解析氧催化材料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本文中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电解水制氢技术第12-18页
        1.1.1 碱性电解质电解水制氢第13-14页
        1.1.2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第14-15页
        1.1.3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第15-18页
    1.2 SPE水电解催化剂第18-21页
        1.2.1 析氢反应催化剂第18-19页
        1.2.2 析氧反应催化剂第19-21页
    1.3 电催化剂载体第21-24页
        1.3.1 传统的碳载体第22页
        1.3.2 新型电催化剂载体第22-24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6-35页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6页
        2.1.2 实验用主要设备第26-27页
    2.2 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第27-29页
        2.2.1 介孔二氧化钛载体的制备第27-28页
        2.2.2 掺杂型介孔二氧化钛的合成第28-29页
        2.2.3 阳极催化剂的合成第29页
        2.2.4 膜电极组件(MEA)的制备第29页
    2.3 载体与催化剂的物性分析第29-32页
        2.3.1 热重差热分析(TG-DSC)第29-30页
        2.3.2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30页
        2.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第30-31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1页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31页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1-32页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32-35页
        2.4.1 循环伏安特性曲线第32-33页
        2.4.2 单电池性能测试第33-35页
第3章 介孔TiO_2载体对阳极析氧催化剂的影响第35-46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过程第35-36页
        3.2.1 介孔二氧化钛的制备第35-36页
        3.2.2 催化剂的负载及制备第36页
        3.2.3 膜电极组件的制备第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3.3.1 热重及比表面积分析第36-37页
        3.3.2 物相及表面形貌分析第37-42页
        3.3.3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评价第42-43页
        3.3.4 阳极催化剂单电池测试分析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W掺杂TiO_2的制备及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46-66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实验过程第46-47页
        4.2.1 W掺杂TiO_2载体的合成第46页
        4.2.2 W掺杂TiO_2载体的热处理第46页
        4.2.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46-47页
        4.2.4 膜电极组件的制备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64页
        4.3.1 W掺杂TiO_2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47-57页
        4.3.2 担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57-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Ta掺杂TiO_2载体对析氧催化剂的影响第66-78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实验过程第66-67页
        5.2.1 Ta掺杂TiO_2载体的合成第66页
        5.2.2 Ta掺杂TiO_2载体的热处理第66页
        5.2.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66-67页
        5.2.4 膜电极组件的制备第6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7-77页
        5.3.1 TG-DSC热重差热分析第67页
        5.3.2 BET测试分析第67-68页
        5.3.3 XRD图谱分析第68-69页
        5.3.4 TEM及SEM表征第69-73页
        5.3.5 XPS图谱分析第73页
        5.3.6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73-75页
        5.3.7 单电池测试分析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研究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和非金属共掺二氧化钛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一篇:CaAl2Si2O8:RE(RE=Eu,Ce,Tb)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谱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