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铁皮石斛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2 铁皮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多糖 | 第14页 |
1.2.2 生物碱 | 第14-15页 |
1.2.3 氨基酸 | 第15页 |
1.2.4 微量元素 | 第15-16页 |
1.3 铁皮石斛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铁皮石斛生态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光照 | 第17-18页 |
1.4.2 温度 | 第18页 |
1.4.3 湿度 | 第18-19页 |
1.5 铁皮石斛栽培方式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1 苗床栽培 | 第19-20页 |
1.5.2 立体栽培 | 第20页 |
1.5.3 仿生栽培 | 第20-21页 |
1.6 本研究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6.1 立题依据 | 第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铁皮石斛栽培基质的优化研究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2.1.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1.5 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试验指标的统计结果 | 第25-26页 |
2.2.2 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3 基质比例变化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 第27-31页 |
2.2.4 栽培基质比例的优化 | 第31页 |
2.2.5 结果验证 | 第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铁皮石斛专用营养液的筛选 | 第33-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33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3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3.1.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3.1.5 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3.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3.2.1 营养液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2 营养液对铁皮石斛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4章 生态因子对铁皮石斛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41-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41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4.1.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4.1.5 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4.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4.2.1 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生态因子统计结果 | 第43-44页 |
4.2.2 不同栽培方式下生长及有效成分的统计结果 | 第44-45页 |
4.2.3 不同栽培方式下株高与生态因子的PLS关系 | 第45-46页 |
4.2.4 不同栽培方式下茎粗与生态因子的PLS关系 | 第46-48页 |
4.2.5 不同栽培方式下多糖含量与生态因子PLS关系 | 第48-50页 |
4.2.6 不同栽培方式下生物碱含量与生态因子的PLS关系 | 第50-52页 |
4.2.7 不同栽培方式下氨基酸总量与生态因子PLS关系 | 第52-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5章 不同栽培年限对铁皮石斛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56-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1.1 材料 | 第56页 |
5.1.2 方法 | 第56-57页 |
5.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5.2.1 不同栽培年限对株高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2 不同栽培年限对茎粗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不同栽培年限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4 不同栽培年限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5 不同栽培年限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5.2.6 不同栽培年限对铁皮石斛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讨论 | 第63-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图版I | 第75-76页 |
图版I注释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