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研究--以江阴口岸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方电子口岸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 | 第16-20页 |
1、做好相关的战略分析,确立目标 | 第18页 |
2、制定电子口岸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实施战略 | 第18-19页 |
3、对地方电子口岸作出阶段性的战略评价 | 第19-20页 |
·人本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1、善于识人,因才施用 | 第21页 |
2、培育精英,共同进步 | 第21-22页 |
3、精准高效,服务公众 | 第22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5页 |
1、服务而不是掌舵 | 第23页 |
2、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要实现公共利益 | 第23页 |
3、战略与民主的结合 | 第23页 |
4、服务公民的前提是重视公民 | 第23-24页 |
5、政府责任具有复杂性 | 第24页 |
6、重视人本管理 | 第24页 |
7、重视公民权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电子政务下的地方口岸管理 | 第25-35页 |
·口岸及传统意义上的口岸管理概况 | 第25-28页 |
·口岸及其界定 | 第25-26页 |
·我国口岸管理的机构设置 | 第26-27页 |
·口岸管理的原则、内容及方法 | 第27-28页 |
·传统地方口岸管理系统及其不足 | 第28-30页 |
·传统地方口岸管理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 第28-29页 |
·传统地方口岸管理系统的不足 | 第29-30页 |
·电子政务的兴起及其在地方口岸管理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电子政务的兴起 | 第30页 |
·电子政务影响下的口岸管理 | 第30-31页 |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对电子政务的应用 | 第31-32页 |
·地方电子口岸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 第32-35页 |
·地方电子口岸取得的成绩 | 第32页 |
·电子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35-54页 |
·江阴口岸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1、口岸发展初具规模 | 第36页 |
2、口岸开放水平提升 | 第36页 |
3、口岸指标运行良好 | 第36-37页 |
4、口岸触角不断延伸 | 第37页 |
5、口岸功能日臻完善 | 第37页 |
6、口岸机构配备齐全 | 第37-38页 |
7、行业协会步入正轨 | 第38页 |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1、口岸通关效率有待提高 | 第38页 |
2、口岸服务功能仍显薄弱 | 第38-39页 |
3、电子口岸技术人才及经费不足 | 第39页 |
·江阴电子口岸的创建建议 | 第39-49页 |
·其他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实践经验 | 第39-42页 |
1、天津口岸 | 第40页 |
2、太仓口岸 | 第40-41页 |
3、常熟口岸 | 第41-42页 |
4、张家港口岸 | 第42页 |
·其他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模式比较及对江阴的启示 | 第42-44页 |
1、大整合(上海模式) | 第43页 |
2、流程再造(宁波模式) | 第43页 |
3、联合办公,稍作调整(广州模式) | 第43-44页 |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要求 | 第44-46页 |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步骤 | 第46-47页 |
·江阴电子口岸的架构和功能 | 第47-49页 |
·江阴电子口岸管理的创新对策 | 第49-54页 |
·创新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电子口岸” | 第49-50页 |
·利用先进技术,科学发展信息平台 | 第50-51页 |
·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沟通管理 | 第51-52页 |
·健全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2页 |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互联互通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