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1-18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 研究现状第13-16页
        1.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5页
        2.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6页
        3. 文章的创新点第16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1. 研究思路第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 数据来源和样本结构第17-18页
一、助人为乐概述及意义第18-36页
    (一) 助人为乐的涵义第18-19页
    (二) 助人为乐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第19-23页
        1. 助人为乐与社会公德第20-21页
        2. 助人为乐与志愿服务第21-22页
        3. 助人为乐与见义勇为第22页
        4. 助人为乐与一般救助义务第22-23页
    (三) 助人为乐概念界定与特征第23-27页
        1. 道德应该第23-24页
        2. 助人为乐的道德属性第24页
        3. 助人为乐概念界定、特征第24-27页
    (四) 助人为乐分类第27-31页
        1. 助人为乐分类维度第27-28页
        2. 助人为乐的四种分类第28-31页
    (五) 大学生与助人为乐精神第31-36页
        1. 大学生与助人为乐第31-32页
        2. 加强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的意义第32-36页
二、助人为乐精神的伦理分析第36-40页
    (一) 助人为乐精神的中西溯源第36-38页
        1. 助人为乐精神的中国传统伦理源泉第36-37页
        2. 助人为乐精神的西方源流第37-38页
    (二) 助人为乐精神的理论基础第38-40页
        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科学理解助人为乐精神的理论基础第38-39页
        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助人为乐精神的现实理论依据第39-40页
三、助人为乐精神的道德总标准第40-47页
    (一) 助人为乐精神的道德总标准体系第40-43页
        1. 道德总标准第40-41页
        2. 利益冲突与否的道德总标准第41-43页
    (二) 无偿助人为乐“度”的匹配第43-47页
        1. 权利与道德权利第43页
        2. 义务与道德义务第43-44页
        3. 无偿助人为乐原则第44页
        4. 无偿助人为乐“度量”第44-47页
四、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与道德观教育第47-50页
    1. 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是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之要第47-48页
    2. 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是道德观教育的目的之义第48页
    3. 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过程及规律印证道德观教育过程及规律第48-50页
五、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现状及成因分析第50-62页
    (一)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现状——基于社会调查的研究第50-57页
        1.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第50-51页
        2.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意愿现状第51-54页
        3.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的来源第54-56页
        4.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动机现状第56-57页
    (二)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第57-59页
        1. 远大理想、高尚精神追求的缺失第57-58页
        2. 对他人、集体、社会的奉献精神的缺失第58页
        3. 人性、爱心的缺失第58-59页
    (三)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第59-62页
        1.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第59页
        2. 网络不良文化的污染第59-60页
        3. 媒体、舆论宣传的失真第60页
        4. 大学“人文关怀”理念落实不到位第60页
        5. 学校德育工作的偏差第60-61页
        6. 家庭教育的错位第61页
        7. 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不足第61-62页
六、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目标及原则第62-64页
    (一) 确立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目标第62-63页
        1. 助人为乐精神“道德层次性”标准性质的发展第62页
        2. 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总标准第62-63页
    (二) 建设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原则第63-64页
        1. 行为主体的自觉性原则第63页
        2. 正面引导原则第63-64页
七、大学生助人为乐精神培育途径第64-69页
    (一) 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第64-67页
        1. 建设大学助人友爱精神文化第64-65页
        2. 建设大学助人友爱制度文化第65页
        3. 建设大学助人友爱环境文化第65-66页
        4. 建设大学助人友爱行为文化第66-67页
        5. 建设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文化第67页
    (二) 自我道德修养第67-69页
        1. 求知积善的方法第67页
        2. 躬行实践的方法第67-68页
        3. 兼听内省的方法第68-69页
结束语第69-70页
注释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附录第75-78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课题研究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末时新小说研究
下一篇:《醒世姻缘传》中的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