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巷道围岩分类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智能决策在巷道支护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开拓准备巷道支护效果及差异支护研究 | 第23-45页 |
2.1 矿井概况 | 第23-24页 |
2.2 开拓准备巷道基本信息收集 | 第24-29页 |
2.3 典型巷道支护效果评价 | 第29-37页 |
2.3.1 -720 南翼轨道大巷支护效果评价 | 第29-31页 |
2.3.2 51回风上山支护效果评价 | 第31-37页 |
2.4 开拓准备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2.4.1 客观因素 | 第37-38页 |
2.4.2 主观因素 | 第38-39页 |
2.5 任楼矿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现状 | 第39-40页 |
2.6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研究 | 第40-44页 |
2.6.1 差异支护的对象 | 第40-43页 |
2.6.2 差异支护的基本思路 | 第43-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45-61页 |
3.1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 | 第45页 |
3.2 与围岩稳定性有关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 第45-52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3.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3.3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52-59页 |
3.3.1 开拓准备巷道采动应力计算 | 第53-55页 |
3.3.2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的确定 | 第55-58页 |
3.3.3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整体分类指标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 第61-81页 |
4.1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流程 | 第61-62页 |
4.2 开拓准备巷道数据库的建立和连接 | 第62-63页 |
4.3 开拓准备巷道差异支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介绍 | 第63-80页 |
4.3.1 系统登录窗口及主操作界面 | 第63-65页 |
4.3.2 开始菜单 | 第65-75页 |
4.3.3 巷道数据库 | 第75-78页 |
4.3.4 安全管理 | 第78页 |
4.3.5 用户管理 | 第78-79页 |
4.3.6 系统操作说明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51回风上山差异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 第81-99页 |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97页 |
5.2.1 巷道围岩位移 | 第82-88页 |
5.2.2 巷道围岩应力 | 第88-92页 |
5.2.3 巷道轴向围岩应力 | 第92-95页 |
5.2.4 巷道轴向围岩位移 | 第95-97页 |
5.3 差异支护参数分析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结论和存在问题 | 第99-101页 |
6.1 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创新点 | 第100页 |
6.3 存在问题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