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1.3 课题支撑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 第18-19页 |
1.2.2 开放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24-3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2.1.1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2.1.2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 第25-27页 |
2.2 研究准备与数据预处理 | 第27-37页 |
2.2.1 矢量数据 | 第27-28页 |
2.2.2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 | 第28-29页 |
2.2.3 互联网开放数据 | 第29-35页 |
2.2.4 统计数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城市常住人口分布格网化 | 第37-49页 |
3.1 常住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37-40页 |
3.1.1 常住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37-39页 |
3.1.2 常住人曰分布与居住区夜间灯光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 常住人口与居住区灯光强度空间回归分析 | 第40-45页 |
3.2.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40页 |
3.2.2 空间回归模型 | 第40-43页 |
3.2.3 最优空间回归模型选取 | 第43-45页 |
3.3 常住人口格网化拟合与修正 | 第45-48页 |
3.3.1 人口格网化初始拟合 | 第45页 |
3.3.2 初始拟合结果精度验证 | 第45-47页 |
3.3.3 人口格网化结果修正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 | 第49-72页 |
4.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1页 |
4.1.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内涵 | 第49-50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0-51页 |
4.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因子量化 | 第51-66页 |
4.2.1 人口承载强度评价因子量化 | 第51-55页 |
4.2.2 经济产出效益评价因子量化 | 第55-60页 |
4.2.3 城市空间结构评价因子量化 | 第60-66页 |
4.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第66-71页 |
4.3.1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 | 第66-69页 |
4.3.2 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洼地”识别 | 第72-94页 |
5.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分析 | 第72-81页 |
5.1.1 水平分异特征 | 第72-75页 |
5.1.2 方向分布特征 | 第75-78页 |
5.1.3 空间集聚特征 | 第78-81页 |
5.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洼地”识别方法 | 第81-84页 |
5.2.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洼地”概念界定 | 第81页 |
5.2.2 基于差值法的偏离度计算 | 第81-82页 |
5.2.3 基于最大类间方差的相对低效单元提取 | 第82-83页 |
5.2.4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提取结果优化 | 第83-84页 |
5.3 不同管辖尺度下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洼地”识别 | 第84-93页 |
5.3.1 区(县)级行政单元约束下的“洼地”识别 | 第84-87页 |
5.3.2 街道(乡、镇)级行政单元约束下的“洼地”识别 | 第87-88页 |
5.3.3 集建区内邻域约束下的“洼地”识别 | 第88-90页 |
5.3.4 结果验证 | 第90-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4-96页 |
6.2 创新点 | 第9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