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纳米材料的相关概述 | 第9-14页 |
1.1.1 纳米材料发展及应用 | 第9-10页 |
1.1.2 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的简介 | 第10-14页 |
1.2 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在催化和吸附领域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1 吸附 | 第14-15页 |
1.2.2 光催化 | 第15-16页 |
1.3 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3.1 超级电容器的简介 | 第16-17页 |
1.3.2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3 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的发展 | 第18-19页 |
1.3.4 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不同形貌的CdS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质的比较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第22-23页 |
2.2.2 样品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2.1 Cd-DDTC前驱物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2.2 CdS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24页 |
2.2.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24页 |
2.2.4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表征 | 第25-32页 |
2.3.1 CdS的晶体结构与形貌 | 第25-26页 |
2.3.2 XPS成分与化学态分析 | 第26-27页 |
2.3.3 UV-vis结果 | 第27-28页 |
2.3.4 PL光谱 | 第28-29页 |
2.3.5 光催化降解RhB性质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2D纳米片组装的花型In_2S_3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催化性质的研究 | 第33-50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3.2.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第34-36页 |
3.2.2 样品的合成 | 第36页 |
3.2.2.1 In-DDTC前驱物的合成 | 第36页 |
3.2.2.2 花型β-In_2S_3的合成 | 第36页 |
3.2.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36页 |
3.2.4 吸附甲基蓝的实验 | 第36-37页 |
3.2.5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和四环霉素的实验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表征 | 第37-49页 |
3.3.1 β-In_2S_3的晶体结构与形貌 | 第37-40页 |
3.3.2 β-In_2S_3成分与化学态分析 | 第40页 |
3.3.3 β-In_2S_3的多孔结构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4 β-In_2S_3的固体紫外漫反射性质 | 第41-42页 |
3.3.5 吸附性能测试 | 第42-45页 |
3.3.6 光催化性质测试 | 第45-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Ni_xS_y/RG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质的研究 | 第50-64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第51-52页 |
4.2.2 样品的合成 | 第52-53页 |
4.2.2.1 Ni-DDTC前驱物的合成 | 第52页 |
4.2.2.2 硫化镍的合成 | 第52-53页 |
4.2.2.3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53页 |
4.2.2.3 硫化镍/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 | 第53页 |
4.2.3 电极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53-54页 |
4.3 结果与表征 | 第54-63页 |
4.3.1 Ni源与S源比例对硫化镍的晶体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溶剂对产物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3 产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57-61页 |
4.3.4 单一来源前驱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