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 1.1.1 全球变化 | 第12-13页 |
| 1.1.2 陆地生态系统 | 第13页 |
| 1.1.3 光合作用及碳输入 | 第13-15页 |
| 1.1.4 土壤及微生物分解 | 第15-20页 |
| 1.2 有关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和微生物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 1.2.1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 第22-25页 |
| 1.2.2 微生物模型 | 第25-29页 |
| 1.3 关键问题、科学假设和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 1.4 本论文结构简介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7页 |
| 2.1 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2.2.1 数据收集 | 第34-35页 |
| 2.2.2 微生物分解模型的选择及与TRIPLEX-GHG模型的耦合 | 第35页 |
| 2.2.3 模型分析及验证 | 第35页 |
| 2.2.4 TRIPLEX-MICROBE对未来气候情景模式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预测 | 第35页 |
|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RIPLEX-GHG、微生物模型MEND介绍及数据准备 | 第37-55页 |
| 3.1 陆地生态系统模式TRIPLEX-GHG介绍 | 第37-38页 |
| 3.2 TRIPLEX-GHG模型土壤碳分解相关过程及其数学表达 | 第38-39页 |
| 3.3 微生物模型MEND介绍及其核心数学表达 | 第39-44页 |
| 3.4 模型输入数据 | 第44-48页 |
| 3.4.1 历史输入数据 | 第44-47页 |
| 3.4.2 未来情景模式气象输入数据 | 第47-48页 |
| 3.5 土壤数据 | 第48-54页 |
| 3.5.1 土壤碳观测数据 | 第48-52页 |
| 3.5.2 HWSD全球土壤数据库 | 第52页 |
| 3.5.3 NCSCD北极区域土壤数据库 | 第52-53页 |
| 3.5.4 微生物碳数据库 | 第53-5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微生物模型MEND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RIPLEX-GHG的耦合 | 第55-61页 |
| 4.1 MEND与TRIPLEX-GHG模型的耦合 | 第55-57页 |
| 4.2 TRIPLEX-MICROBE模型结构描述 | 第57-58页 |
| 4.3 TRIPLEX-MICROBE模型的主要输入输出变量 | 第58-5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TRIPLEX-MICROBE耦合模型对全球陆地土壤碳和微生物碳库的模拟验证 | 第61-77页 |
| 5.1 模型参数化与校准 | 第61-63页 |
| 5.2 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模拟验证 | 第63-68页 |
| 5.3 微生物量一年中的动态变化 | 第68-70页 |
| 5.4 敏感性分析 | 第70-73页 |
| 5.5 讨论 | 第73-76页 |
| 5.5.1 与之前模型研究的比较 | 第73-74页 |
| 5.5.2 TRIPLEX-MICROBE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74-75页 |
| 5.5.3 模型的局限性与改进 | 第75-7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TRIPLEX-MICROBE模型对未来气候情景模式全球陆地土壤碳和微生物碳的预测 | 第77-95页 |
| 6.1 对未来不同情景模式植被类型、全球土壤NPP和土壤呼吸的模拟预测 | 第77-83页 |
| 6.2 对未来不同情景模式全球土壤碳的模拟预测 | 第83-86页 |
| 6.3 对未来不同情景模式全球微生物碳的模拟预测 | 第86-91页 |
| 6.4 讨论 | 第91-94页 |
| 6.4.1 关于土壤有机碳的源与汇 | 第91-93页 |
| 6.4.2 土壤微生物碳 | 第93页 |
| 6.4.3 猜想及模型模拟的不足 | 第93-94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 7.1 全文结论 | 第95-97页 |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97页 |
| 7.3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17页 |
| 附录 | 第117-136页 |
| 缩略词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