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7页 |
1.1 YAG概述 | 第10-15页 |
1.1.1 Al_2O_3-Y_2O_3二元相图 | 第10-11页 |
1.1.2 YAG的晶体结构 | 第11页 |
1.1.3 YAG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1.4 YAG的应用背景 | 第12-15页 |
1.2 YAG单晶概述 | 第15-16页 |
1.3 YAG透明陶瓷概述 | 第16-25页 |
1.3.1 透明陶瓷的透光机理 | 第16-20页 |
1.3.2 YAG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3 YAG透明陶瓷的制备方法 | 第22-25页 |
1.4 透明陶瓷制备新方法: 非晶晶化法 | 第25-30页 |
1.4.1 非晶晶化制备YAG透明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4.2 非晶晶化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29-30页 |
1.5 无容器凝固制备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 第30-35页 |
1.5.1 无容器凝固技术概述 | 第30-32页 |
1.5.2 无容器凝固制备新型玻璃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37-46页 |
2.1 制备工艺 | 第37-38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38页 |
2.3 实验设备 | 第38-40页 |
2.4 测试方法 | 第40-46页 |
第三章 无容器凝固制备Y_3Al_5O_(12)玻璃材料 | 第46-55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3.1 Y_3Al_5O_(12)熔体的无容器凝固过程 | 第47-48页 |
3.3.2 物相分析 | 第48-49页 |
3.3.3 显微结构分析 | 第49-53页 |
3.3.4 凝固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成分变化对Y_3Al_5O_(12)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4.3.1 Nd~(3+)掺杂对Y_3Al_5O_(12)熔体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2 Al_2O_3与Y_2O_3配比变化对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59-63页 |
4.3.3 Al_2O_3-Y_2O_3玻璃的显微结构 | 第63-67页 |
4.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非晶晶化法制备YAG基纳米透明陶瓷 | 第69-92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90页 |
5.3.1 Al_2O_3-Y_2O_3块体玻璃的非晶晶化 | 第70-74页 |
5.3.2 YAG基纳米透明陶瓷物相和显微结构分析 | 第74-81页 |
5.3.3 热处理制度对非晶晶化过程的影响 | 第81-90页 |
5.4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YAG基纳米透明陶瓷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92-113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11页 |
6.3.1 YAG基纳米透明陶瓷的硬度与模量 | 第93-96页 |
6.3.2 YAG基纳米透明陶瓷的热性能 | 第96-100页 |
6.3.3 YAG基纳米透明陶瓷的光学性能 | 第100-103页 |
6.3.4 Nd~(3+):YAG基纳米透明陶瓷的光学损耗 | 第103-105页 |
6.3.5 Ce~(3+):YAG基纳米透明陶瓷荧光性能研究 | 第105-111页 |
6.4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无容器凝固制备YAG-Al_2O_3共晶陶瓷 | 第113-126页 |
7.1 引言 | 第113-114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7.2.1 无容器深过冷凝固 | 第114页 |
7.2.2 无容器定向凝固 | 第114-115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5页 |
7.3.1 YAG-Al_2O_3共晶熔体的无容器深过冷凝固 | 第115-119页 |
7.3.2 YAG-Al_2O_3共晶熔体的无容器定向凝固 | 第119-125页 |
7.4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26-127页 |
8.2 主要的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8.3 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目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