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渗氮层组织 | 第11-12页 |
1.3 渗氮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2-14页 |
1.4 等离子体渗氮特征 | 第14-21页 |
1.4.1 气体辉光放电 | 第14-17页 |
1.4.2 等离子渗氮理论 | 第17-20页 |
1.4.3 等离子体渗氮优缺点 | 第20-21页 |
1.5 等离子渗氮新技术 | 第21-27页 |
1.5.1 活性屏等离子体渗氮(ASPN) | 第21-23页 |
1.5.2 空心阴极放电等离子体渗氮 | 第23-25页 |
1.5.3 等离子体注入(PI) | 第25-26页 |
1.5.4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LPA-PN) | 第26-27页 |
1.6 奥氏体不锈钢等离子体离子渗氮 | 第27-29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2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装置及渗氮过程 | 第31-33页 |
2.2.1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装置 | 第31-33页 |
2.2.2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过程 | 第33页 |
2.3 组织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2.3.1 相结构分析 | 第33页 |
2.3.2 成分及价态分析 | 第33-34页 |
2.3.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2.4 性能评价 | 第35-39页 |
2.4.1 硬度 | 第35页 |
2.4.2 摩擦磨损学性能 | 第35-36页 |
2.4.3 腐蚀电化学性能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工艺研究 | 第39-6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60页 |
3.3.1 渗氮温度对渗氮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0-47页 |
3.3.2 氩气含量对高温渗氮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3 弧流对渗氮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50-55页 |
3.3.4 γN的结构特征 | 第55-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奥氏体不锈钢的摩擦行为 | 第63-87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3-85页 |
4.2.1 LPA-PN处理奥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硬度 | 第63-66页 |
4.2.2 LPA-PN处理奥氏体不锈钢的摩擦磨损性能 | 第66-79页 |
4.2.3 γ_N相渗氮层与TiN硬质薄膜性能对比 | 第79-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低压电弧等离子体渗氮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 | 第87-109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8页 |
5.2.1 高温渗氮层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87-89页 |
5.2.2 低温渗氮层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和腐蚀表面形貌 | 第89-92页 |
5.2.3 γN相渗氮层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第92-95页 |
5.2.4 γN相渗氮层钝化膜成分及价态 | 第95-103页 |
5.2.5 γN相渗氮层纳米晶表层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