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评价与转录组分析
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植物耐盐机制 | 第11-12页 |
1.1.1 渗透调控 | 第11-12页 |
1.1.2 基因调控 | 第12页 |
1.2 转录组研究 | 第12-14页 |
1.2.1 转录组 | 第12-13页 |
1.2.2 植物转录组研究 | 第13页 |
1.2.3 植物耐盐转录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种子萌发机理 | 第14-15页 |
1.3.1 种子萌发 | 第14-15页 |
1.3.2 种子萌发机理 | 第15页 |
1.4 苜蓿耐盐研究 | 第15-17页 |
1.4.1 苜蓿耐盐筛选研究 | 第15-16页 |
1.4.2 苜蓿耐盐农艺、生理研究 | 第16页 |
1.4.3 苜蓿耐盐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 | 第16页 |
1.4.4 苜蓿耐盐转录组研究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 胁迫浓度筛选 | 第17-19页 |
2.3 耐盐品种(系)筛选 | 第19页 |
2.4 耐盐胁迫解除研究 | 第19-20页 |
2.5 转录组试验 | 第20-22页 |
2.5.1 试验材料的处理 | 第20页 |
2.5.2 RNA提取及检测 | 第20-21页 |
2.5.3 cDNA文库构建 | 第21页 |
2.5.4 转录组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3.1 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评价 | 第22-28页 |
3.1.1 胁迫盐浓度筛选 | 第22-23页 |
3.1.2 不同基因型苜蓿耐盐评价 | 第23-26页 |
3.1.3 胁迫解除试验 | 第26-28页 |
3.2 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转录组研究 | 第28-36页 |
3.2.1 RNA质量评估 | 第28页 |
3.2.2 转录组有参分析 | 第28-36页 |
3.2.2.1 序列比对分析 | 第28-29页 |
3.2.2.2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29-32页 |
3.2.2.3 盐胁迫相关的DEG的GO功能注释 | 第32-33页 |
3.2.2.4 差异基因GO富集层次分析 | 第33-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4.1 苜蓿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 第36-37页 |
4.1.1 胁迫盐浓度筛选 | 第36页 |
4.1.2 紫花苜蓿萌发期耐盐种质资源评价 | 第36-37页 |
4.2 转录组分析取样时间点的选择 | 第37页 |
4.3 紫花苜蓿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7-38页 |
5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2页 |
附表 | 第52-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