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艺术思想转型视野下的欧阳修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4页 |
摘要 | 第14-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绪论 | 第19-24页 |
第一章 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基础 | 第24-39页 |
第一节 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社会基础 | 第24-29页 |
一、右文抑武与文教浸兴 | 第25-26页 |
二、科举制度与议论之风 | 第26-28页 |
三、印刷普及与立学之盛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思想背景 | 第29-32页 |
一、禅宗与佛教的中国化 | 第29-30页 |
二、道教发展与内丹派的兴起 | 第30-31页 |
三、儒学复兴与宋学兴盛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作为北宋艺术思想转型之关捩的欧阳修 | 第32-39页 |
一、家世与文风渊源 | 第32-33页 |
二、仕履与人格风范 | 第33-36页 |
三、欧门与人才交游 | 第36-39页 |
第二章 欧阳修艺术思想的表现领域 | 第39-69页 |
第一节 开北宋一代风范的文学创作 | 第39-47页 |
一、明道致用与雍容自然 | 第40-42页 |
二、以文为诗与穷而后工 | 第42-44页 |
三、融俗入雅与文人气息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奠定宋代书风基调的书法理念 | 第47-56页 |
一、书如其人与人书并重 | 第47-48页 |
二、学书为乐与寓心自适 | 第48-50页 |
三、尚意忘形与自然淡远 | 第50-52页 |
四、法无定法与自成一家 | 第52-56页 |
第三节 博古开新的金石学思维 | 第56-63页 |
一、疑古实证的艺术态度 | 第57-59页 |
二、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 | 第59-61页 |
三、崇古嗜雅的艺术品味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和雅自适的琴乐理论 | 第63-69页 |
一、复古教化与弦外之意 | 第63-65页 |
二、泠然淡和与以琴自适 | 第65-67页 |
三、琴乐养生与无弦自乐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欧阳修艺术思想的独创内涵 | 第69-102页 |
第一节 文艺功能论 | 第69-83页 |
一、淑世济时的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 | 第69-73页 |
二、修身立德的道德完善功能 | 第73-76页 |
三、娱情养性的审美及娱乐功能 | 第76-82页 |
四、艺术审美的日常化与生活化 | 第82-83页 |
第二节 文艺创作论 | 第83-90页 |
一、穷而后工 | 第83-85页 |
二、简而有法 | 第85-88页 |
三、意新语工 | 第88-90页 |
四、无累于心 | 第90页 |
第三节 审美鉴赏论 | 第90-102页 |
一、自然雅淡与平易纡徐 | 第90-93页 |
二、心得意会与得意忘形 | 第93-97页 |
三、六一风神与蕴藉情韵 | 第97-102页 |
第四章 欧阳修对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影响 | 第102-129页 |
第一节 作为复合主体对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开启作用 | 第102-110页 |
一、三朝元老与人才渊薮 | 第102-105页 |
二、诗文领袖与文坛宗主 | 第105-107页 |
三、艺术水准与示范效应 | 第107-110页 |
第二节 作为倡导者对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推动作用 | 第110-119页 |
一、北宋文化转型的标志 | 第110-113页 |
二、文艺思想转型的倡导者 | 第113-114页 |
三、文艺思想转型的关捩 | 第114-119页 |
第三节 作为引领者对北宋艺术思想转型的展衍作用 | 第119-129页 |
一、苏轼对欧阳修文艺思想的展衍 | 第119-124页 |
二、黄庭坚对欧阳修文艺思想的展衍 | 第124-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附录: 北宋文化背景下的欧阳修艺术年表 | 第134-173页 |
作者简历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