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田野考察法 | 第13页 |
1.4.2 文献综述法 | 第13页 |
1.4.3 图像分析法 | 第13页 |
1.4.4 例证分析法 | 第13页 |
1.4.5 对比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佛教经典中的观音 | 第14-17页 |
2.1 观音的名称 | 第14页 |
2.2 佛教书经中的观音 | 第14-17页 |
2.2.1 观音在佛教经典中的分类 | 第14-15页 |
2.2.2 观音在佛教经典中的地位 | 第15-16页 |
2.2.3 观音在佛教经典中的功能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观音信仰的起源及发展 | 第17-28页 |
3.1 不同时期观音造像题材样式的变化 | 第17-25页 |
3.1.1 两汉至魏晋 | 第17-19页 |
3.1.2 隋唐 | 第19-21页 |
3.1.3 宋代 | 第21-22页 |
3.1.4 辽金时代 | 第22-24页 |
3.1.5 元明清至近代 | 第24-25页 |
3.2 中国观音造像演变的原因 | 第25-28页 |
3.2.1 官方支持 | 第25页 |
3.2.2 女性地位的提高 | 第25-26页 |
3.2.3 三教合一 | 第26-27页 |
3.2.4 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播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 | 第28-36页 |
4.1 大足宝顶山观音 | 第28-30页 |
4.1.1 第8号千手观音窟 | 第29-30页 |
4.2 大足北山佛湾观音 | 第30-36页 |
4.2.1 北山第113号水月观音龛 | 第30-31页 |
4.2.2 北山佛湾第125号龛 | 第31-32页 |
4.2.3 北山佛湾第180窟 | 第32-36页 |
第五章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审美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5.1 宋代大足观音造像的世俗化特征 | 第36-38页 |
5.1.1 世俗生活的自然美 | 第36页 |
5.1.2 造像内容反映了平民化生活 | 第36-37页 |
5.1.3 雕塑的绘画性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审美特征在宋代的成因分析 | 第38-41页 |
6.1 政治经济文化成因 | 第38-39页 |
6.1.1 政治成因 | 第38页 |
6.1.2 经济成因 | 第38-39页 |
6.1.3 文化成因 | 第39页 |
6.2 宗教成因 | 第39-41页 |
6.2.1 宗教哲理的衰落 | 第39-40页 |
6.2.3 民间对宗教的需求 | 第40-41页 |
第七章 毕业设计展示 | 第41-53页 |
7.1 选题缘由 | 第41页 |
7.2 设计意义 | 第41页 |
7.3 水月观音 | 第41-46页 |
7.3.1 起稿 | 第42页 |
7.3.2 上底色 | 第42-43页 |
7.3.3 深入 | 第43-44页 |
7.3.4 背景 | 第44-46页 |
7.4 南海观音 | 第46-48页 |
7.4.1 起稿 | 第46页 |
7.4.2 上底色 | 第46-47页 |
7.4.3 深入 | 第47-48页 |
7.4.4 背景 | 第48页 |
7.5 送子观音 | 第48-51页 |
7.5.1 起稿 | 第48-49页 |
7.5.2 分染暗部 | 第49页 |
7.5.3 深入 | 第49-50页 |
7.5.4 背景 | 第50-51页 |
7.6 一如观音 | 第51-53页 |
7.6.1 起稿 | 第51页 |
7.6.2 分染暗部 | 第51页 |
7.6.3 深入 | 第51-52页 |
7.6.4 背景 | 第52-53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