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临床研究 | 第11-20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1.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1-12页 |
1.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样本量估算 | 第12页 |
1.2.2 随机方法 | 第12-13页 |
1.2.3 盲法 | 第13-14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治疗方案 | 第15-17页 |
1.4.1 基础治疗 | 第15页 |
1.4.2 针刀松解术治疗(针刀组) | 第15-16页 |
1.4.3 电针治疗(电针组) | 第16-17页 |
1.5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1.5.1 一般指标 | 第17页 |
1.5.2 疗效指标 | 第17-18页 |
1.5.3 安全性指标 | 第18页 |
1.6 临床评价 | 第18-19页 |
1.6.1 基线评价 | 第18页 |
1.6.2 疗效评价 | 第18页 |
1.6.3 疗效标准 | 第18-19页 |
1.6.4 安全性评价 | 第19页 |
1.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19页 |
1.8 随访 | 第19页 |
1.9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0-28页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20页 |
2.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第20-23页 |
2.3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第23-26页 |
2.3.1 VAS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2.3.2 卧床时腰背功能评分比较 | 第24-26页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6-27页 |
2.5 不良事件记录及安全性分析 | 第27页 |
2.6 随访情况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9页 |
3.1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认识 | 第28-30页 |
3.1.1 病名 | 第28页 |
3.1.2 病因病机 | 第28页 |
3.1.3 治则 | 第28-29页 |
3.1.4 治法 | 第29-30页 |
3.2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认识 | 第30-33页 |
3.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30页 |
3.2.2 急性期疼痛机制 | 第30-31页 |
3.2.3 治疗 | 第31-33页 |
3.3 试验设计思路 | 第33-37页 |
3.3.1 基础治疗方案 | 第33页 |
3.3.2 对照组设计思路 | 第33-34页 |
3.3.3 试验组设计思路 | 第34-37页 |
3.4 针刀松解术缓解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急性期疼痛作用探讨 | 第37-39页 |
3.4.1 松解痉挛、减张减压,阻断疼痛-痉挛-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 | 第37-38页 |
3.4.2 调整脊柱力学平衡,增加脊柱稳定性 | 第38-39页 |
4 结论 | 第39-40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件1: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第46-48页 |
附件2:综述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 | 第48-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