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由来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成果 | 第10-13页 |
1.2.1 资料汇编 | 第10-11页 |
1.2.2 陕甘宁边区通史性著作 | 第11页 |
1.2.3 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的相关著作 | 第11-12页 |
1.2.4 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的历史背景 | 第14-21页 |
2.1 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的环境 | 第14-16页 |
2.2 战前陕甘宁边区农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第16-18页 |
2.2.1 发布春耕训令,动员农业生产 | 第16-17页 |
2.2.2 开设农村集市,发展农村经济 | 第17-18页 |
2.3 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的紧迫性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战时边区的农业政策与农业改良措施 | 第21-42页 |
3.1 边区政府的一系列兴农政策 | 第21-25页 |
3.1.1 优待移民,调剂劳动力 | 第21-22页 |
3.1.2 减租减息,调动未土改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第22-23页 |
3.1.3 发放农贷与实行奖励 | 第23-25页 |
3.2 边区农业改良的具体措施 | 第25-42页 |
3.2.1 农业生产方式由分散劳动走向互助劳动 | 第25-28页 |
3.2.2 创建光华农场,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 第28-31页 |
3.2.3 植棉的实施与推广 | 第31-35页 |
3.2.4 水利设施的修建与完善 | 第35-38页 |
3.2.5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 第38-39页 |
3.2.6 病虫害的防治与农具改良 | 第39-41页 |
3.2.7 延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农业改良促进了边区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 第42-50页 |
4.1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 第42-45页 |
4.2 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产负担减轻 | 第45-46页 |
4.3 农村商品经济规模扩大,商品市场日趋繁荣 | 第46-47页 |
4.4 农民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开始转变 | 第47-48页 |
4.5 促进了农村信贷事业的发展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的特点 | 第50-57页 |
5.1 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的特点 | 第50-54页 |
5.1.1 以广泛深入的科研调查为先导 | 第50-51页 |
5.1.2 以农业科学化的普及为支撑 | 第51页 |
5.1.3 以树立榜样、选举模范为激励 | 第51-52页 |
5.1.4 以农业工作人员在艰苦环境中的无私奉献为保障 | 第52-54页 |
5.2 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和西北国统区农业改良的比较 | 第54-57页 |
5.2.1 战时西北国统区的农业改良 | 第54-55页 |
5.2.2 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国统区农业改良的比较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